
海事展五大熱點背后的缺憾
5、不能上網的智能船是智能船嗎?
海事展期間,由中船集團主辦的智能船舶發展論壇暨智能示范船i-DOLPHIN船型發布會上,一款以海豚命名的“會思考”的智能船舶正式揭開面紗,標志著我國建造的全球真正意義上的首艘智能船舶進入設計建造階段。
據了解,38800噸智能船項目是中船集團創新計劃的第一個民品項目。該項目由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牽頭,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中船動力研究院、滬東重機有限公司等單位參加,將通過研究智能船舶關鍵技術,開發一型綠色節能的智能示范船,并以綠色海豚38800噸散貨船為平臺,實現智能示范船的實船建造。目前,38800噸智能船的合同設計和全船技術規格書、智能管理和控制系統訂貨技術規格書已經完成,部分模塊已經實現了實船試用試裝,并確定了建造智能示范船的商業模式。據稱該船計劃于2016年9月開工,2017年交付。
中船系統院平臺系統研究所智能維護研究室工程師魏慕恒表示:“由于該項目從設計階段就開始進行智能系統的統籌布局,進行智能感知體系、智能分析體系和智能決策體系的優化,形成一個強大、高效的智能平臺,因此能將‘智能’理念貫穿于船舶的整個生命周期。從這一角度來說,這艘38800噸散貨船將不僅成為我國的首艘智能船舶,也將成為全球真正意義上的首艘智能船舶。”
作為全球物流支撐的航運業需要運用智能技術來不斷提高其航行安全、設備安全的同時,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降低船舶能耗、提升船隊運營用效率。為適應航運業的需求,作為航運載體的船舶,其智能化是未來船舶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按照CCS的定義,智能船舶是基于傳感器、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使船舶可以感知和獲得船舶自身、海洋環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再利用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最終實現船舶在航行、管理、維護保養、貨物運輸等方面的智能化運行。很顯然,智能船舶的基礎是傳感器、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但目前最大的難題依然是海上互聯網和衛星傳輸技術。說穿了,智能船就是一臺不能上網的智能手機,制造智能手機不難,難的是打造手機的網絡。智能手機的誕生和迅速覆蓋市場,是基于成熟的網絡技術,而目前只能依靠海事衛星的智能船顯然還不具備條件,其智能作用將發揮不出最大效果。
在互聯網時代,一艘無法24小時在線的智能船,真的是智能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