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造船:創新引領邁向高端
2016-06-29 08:45:42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十三五”期間,江蘇船舶工業將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以堅持創新引領為中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提高有效供給,狠抓中高端產品設計建造,推動江蘇造船業向中高端邁進。
日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被確定為“十三五”時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將對中國經濟的行穩致遠發揮重要作用。結合當前的市場經濟形勢,江蘇省經信委副主任秦雁表示,從江蘇船舶工業所處的國內發展環境來看,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剛剛起步,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十三五”期間,江蘇船舶工業將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以堅持創新引領為中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提高有效供給,狠抓中高端產品設計建造,推動江蘇造船業向中高端邁進。
抓創新:重在高附加值產品
“在新常態的產業競爭環境下,科技創新能力對競爭力的貢獻更為突出。把創新打造成引領江蘇船舶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占據產業發展制高點,是建設造船強省的必由之路。”秦雁表示,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江蘇船舶工業在產業規模、市場份額以及產品結構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船企仍普遍存在著高端產品競爭力不強、創新驅動不足等軟肋。對此,“十三五”期間,江蘇造船業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在高新技術船舶產品、海洋工程裝備、船舶綠色制造以及高端配套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加大高新技術船舶產品及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研發建造是江蘇船舶工業打造高端產品線的首張王牌。在產品供給方面,江蘇船舶工業將抓住技術復雜船型需求持續活躍的有利時機,快速提升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液化石油氣(LPG)船等產品的設計建造水平,打造高端品牌;同時,突破豪華郵輪建造技術,積極開展極地航行船舶、清潔能源船舶、超大型礦砂船、大型工程船、南京磷蝦捕撈船等高技術船型開發。重點船型包括:LNG 動力雙燃料船舶、極地航行船舶、中 / 大型 LNG 運輸船、汽車運輸船。此外,在海工裝備領域,將全面提高海工裝備研發、建造和項目管理水平,掌握海洋工程裝備特有的設計、建造及安裝調試技術,建立與海工裝備項目特點相適應的、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項目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重點發展方向包括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海洋浮體結構物、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
針對創新能力弱、工藝落后、能耗大、效率低的低端產能,江蘇船舶工業還將實行關停并轉,提高船舶工業產業集中度,鼓勵企業自律產能,避免內部無序惡性競爭,通過升級改造形成高效率、智能化、低能耗和綠色環保的優質產能,形成合理的產能結構。
“造船產能的過剩實質上是一種結構性過剩,即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而高端產能則遠遠不足,如:大型LNG 船、豪華郵輪、冰區極地運輸船等。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同樣也以中低端產品為主。”江蘇一家船企高管表示,面對愈發嚴峻復雜的市場形勢,船企須在供給側改革上加快實踐步伐,用改革推進造船企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補短板:尚需全面發力
除了在產品結構上存在高端不足、中低端過剩外,江蘇船舶工業在船舶開發設計關鍵技術領域、售后服務、國際網點布局,特別是船用配套產業中關鍵船用設備的研發建造等方面均存在短板。積極實施“產業鏈”補短板,大力發展高端配套,打造特色鮮明的配套產業基地,促進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企業與配套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構建完備的配套產業鏈體系已成為江蘇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高端配套的重點之一。
在高端配套領域,江蘇船舶工業下一步將重點發展三大板塊:一是推動優勢配套產品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發展,滿足船用設備耐低溫及低溫、止裂等原材料需求,掌握核心設計制造技術;二是加快船舶和海工配套自主品牌產品開發和產業化;三是掌握海洋工程裝備關鍵系統配套技術,包括鉆井系統集成技術,動力定位系統集成技術,鉆井包以及大型甲板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等,主要包括,動力系統、機電控制設備、海工裝備專用設備、水下生產系統及關鍵設備等。
同時,在船舶開發設計關鍵技術領域,江蘇船舶工業還將著力抓好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積累和提升,重點開展船舶性能優化、節能與新能源、智能船舶技術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掌握一批行業核心和共性技術。
謀未來:智能制造成主流
綠色發展是方向,是船舶工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在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豐富內涵之際,江蘇船舶工業將順應當前節能減排的趨勢,不僅在船型設計方面迎合船東對綠色船型的需求,還將在船舶綠色制造領域借助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制造,并通過夯實精益生產,創新工程管理模式實現船舶綠色制造,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資源耗費,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的目標。
在智能制造方面,江蘇船舶工業將以擴大機器人應用和生產線智能化改造等智能制造手段,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切入點,支持船舶先進制造工藝技術和船舶智能制造裝備技術研發,加強工藝流程信息化改造。穩步推進包括鋼板下料、小組立焊接、涂裝、管件加工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依托重點船舶企業建成示范智能車間,促進船舶制造業轉型升級,為船舶生產實現“智慧制造”奠定基礎。并在生產的各環節進一步尋找智能化建設的可能性,有序、深入地開展智能工廠建設。同時,將夯實精益生產,通過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支持船企引進設計、生產、管理一體化的數據平臺和解決方案。大力推廣應用節能、高效、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等制造技術,實現綠色造船。此外,江蘇造船業還將建立以任務包為管理單位的生產工程管理體系,推動實施本工化用工模式和可視化的現場管理,構建連續流動,準時化、節拍均衡生產方式;實現以拉動式計劃、準時化生產為主的管控模式。
當前航運、造船市場持續低迷,把目光聚焦供給側改革是船舶工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船企必須主動作為。在加強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企業要想方設法尋找需求、創造需求,搶訂單、求生存。一方面,根據自身現有的設施條件,選準突破口,在某一細分船型領域做精做專,培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要強質量、樹品牌,以“工匠精神”推進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建設,向高效優質企業轉型,培育企業品牌,做到需求與供給“兩手抓,兩手硬”,才能真正推動船舶工業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