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州船企正走在供給側轉型新路上
2017-06-09 17:04:00
來源:臺州商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5月份試水的“尋仙”號是方圓造船廠的轉型之作(資料圖片)。
除了發展海運、增加修船業務,近兩年,我市船企也開始涉獵高科技船舶的建造、創新客船與游艇的融合——看,臺州船企正走在供給側轉型的新路上
造船出租、開海運公司,修船和造船結合。
早在2009年初,當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還未真正釋放完畢時,作為董事長的金文林,就為浙江方圓造船有限公司規劃了這三條新出路。
這些做法也確實成為那些堅守造船的企業,近年來抵抗大環境不景氣的有益舉措,不少臺州造船企業開始邊造船邊辦海運公司邊修船。
跟造船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包工頭王君標,也在四五年前開始承接禁漁期修船的業務。
“當然是造船有意思多了。”當被問及造船好還是修船好,介于不惑和知天命之年的王君標,語氣多了份執著,“以前一年到頭都有訂單,造船都忙不過來,哪有工夫修船,現在不是沒辦法嗎?一年才一兩個訂單,只能在禁漁期接點修船的活。”
好在修船工每天的工資有350元,一個禁漁期內,王君標基本能修三個半月的船,哪怕現在手頭還有一艘連網船在造,也不影響修船的工作,“禁漁期修船的收入,其實和造一艘船的利潤差不多”。
另有一些造船企業在接單上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方式。他們在接下訂單后,隨即訂購造船所用的80%的設備和鋼板,之后,便是細化船東的付款步驟,比如訂合同時船主支付20%工程款、開工時支付20%、造船時支付20%、下水時支付20%、交船時支付20%……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成本。
臺州的造船人執著于造船這件事,且擅長于這件事。
但想存活下來顯然沒那么簡單。近三年來,能夠在重擊下堅持下來的船企,已經不能滿足于修船、海運等這些舊模式。
像天時、方圓等伴隨臺州船業興盛衰退的企業,都在不斷尋求轉型,找到了新的轉折與突破點。
A造科技含量更高的船,讓企業更有底氣
很多船企承接的修船業務,溫嶺松門的天時造船廠也在做。
幾年下來,修船業務能讓天時造船年盈收2000至3000萬元,在保障企業生存的基礎上,也為更深層次的轉型提供了保障。
該企業的行政負責人劉程輝告訴記者,雖然天時的員工已經從鼎盛時期的3600多人,銳減到如今的200多人,但也算是堅持下來了,并且他們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修船只是輔助,造船的初衷并未被干擾。
劉程輝說的新的發展方向,是有意識地向技術密集型船企方向發展。
2015年,天時承接建造了中國首艘萬米級深淵科考母船“張謇”號,引起廣泛關注。
2016年3月,“張謇”號順利下海,成為國際上建造最快的一條科考船,這也讓天時造船更加堅定了轉型的信心。
同年10月,天時造船和長沙礦業研究院、上海“彩虹魚”科考服務公司合作,成立了深海礦業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海上試驗基地,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它將帶動天時造船實現跨越發展。
而今年5月16日,國內民營企業投資建造的最大的小水線面雙體船——泰和2200噸級小水線面雙體型科考船項目,也在天時造船廠開工建造。
可以說,這是臺州海洋經濟發展歷程的又一盛事。
對于天時而言,該項目的實施,對企業在科考船建造工藝技術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嚴苛的要求,開啟了新的起點。
劉程輝說,項目建造成功后,不光代表著天時造船企業在高科技、高技術、高難度、高要求的科考船舶建造方面,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代表著浙江省船舶建造企業建造技術能力一大跨越,在承接國家高技術高科技船舶建造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該項目的實施,是響應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落實鼓勵民間投資36條政策的具體舉措,是推動軍民融合、先進前沿科技應用于民企項目的又一典范,也是臺州造船技術的新探索,將對臺州海洋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帶動效應。”市海經辦相關負責人肯定了劉程輝的說法。
B將客船與游艇技術融合,涉獵新型船只
從天時造船廠向西北方向70公里處,是浙江方圓造船廠。這家位于臨海靈江畔的造船廠,轉型思路與天時不謀而合。
方圓也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營生模式,除了繼續建造普通的客船、集裝箱船等,他們尋到另一條特別的出路。
“中國高效挖泥船、采礦船的研發生產基地”,這是以前業界對方圓高度評價之一。而本月初已全部試水成功的“尋仙系列”,則是方圓的轉型之作。
“我們想借著這份訂單,在船業不景氣的當下,強化公司品牌影響力,在旅游客船市場贏得一方地位。”該公司工作人員徐小姐說。
這次的訂單,為何能讓方圓如此重視與期待?
原來,傳統意義上的客船僅僅是用來出行,沒有游艇設計感的外形和內飾,而“尋仙系列”顛覆了人們對客船的認知,打破了游艇和客船之間的概念。
相較于其他船企,方圓擁有較豐富的游艇制造工藝基礎。
區別于一般的客船建造工藝,“尋仙系列”旅游客船參考了游艇的工藝標準,體現出方圓的匠心,比方說,船體外觀運用了游艇建造使用的刮灰工藝,使得外觀更加平整、大氣。
還有船內的燈光設計,也有專業的燈光設計團隊為其設置VR系統,立體成像,讓游客進行實時互動。
董事長金文林說,臺州造船業已不復當年的風采,很多船企都在考慮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出路。而這種類型的豪華客船在國內很少見,以游覽規劃為功能,以故事編導為線索,以科技觸碰未來,以傳說牽動人心。金文林希望,這個新的涉獵方向,能夠成為方圓造船的一個新的突破點。
C不造大船改造游艇,兼備休閑旅游
背井離鄉在外打拼20多年的椒江人王華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夕,加入到臺州造船人的隊列。
遭遇船業“寒冬”,王華良當時的船廠困難重重。
“好在我當時反應快,才堅持到了現在。”比起方圓那些規模大、資格老的船企,王華良的船廠堅守下來的原因,是他的轉型理念——大船沒訂單了,那就造小船,游艇就是新方向。
2013年,王華良和朋友一起成立了金馬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和臺州市一江山海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前者生產游艇,后者圍繞游艇駕駛培訓和休閑觀光,在大陳島做旅游開發。
金馬游艇制造的第一艘游艇被命名為“一江山1號”,該游艇先后在路橋一家二手車市場和臺州市體育館的高爾夫球場進行展示。
這艘游艇的日常航行速度是35節(1節=1海里/小時),最快可達到38節,從椒江到大陳島只需半個小時。除此之外,他的公司還制造其他多種規格的游艇。
“不同于運輸和捕魚用的船,游艇目前有很大的市場。”王華良說,玩車已不算什么新鮮玩意了,私人飛機和游艇才是接下來的奢侈品寵兒,而且游艇的產業鏈比汽車大,涉及配件上千種,正好臺州船業裝備行業相當成熟,更是堅定了他造游艇的決心。
單把游艇造出來還不行,還得有人會開。于是,王華良又開辦游艇駕照培訓中心。
不過,王華良近兩年轉型之路遇到很多難題,他很希望政府和相關部門能支持和鼓勵,讓更多像他一樣在轉型路上摸索的船企,多一份堅定,多一份信心。
而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船企本身,在造船業這場“寒冬”里,掙扎著,探索著,前進著,即使現狀并不那么如意,大多數的臺州造船人,依舊期待春暖花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