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L COMFORT”號斷裂事故給中國造船業的反思
2017-07-19 12:46:00
來源:吾愛航運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MOL COMFORT斷裂的原因相當于從底部掰開面包
2013年12月27日,4800箱位的“MSC MONTEREY”號集裝箱船在行駛至加拿大紐芬蘭西南海域時,船員在接近上層建筑的主甲板處發現長約1.5米的裂縫。隨后,裂縫擴展至船舶外殼,在船體上形成了約30厘米的裂縫。這也是一起船舶斷裂事故,原因是焊縫缺陷所致[3]。
甲板有裂縫對于大型散裝船很常見,1998年2月7日,青島遠洋運輸公司“翡翠海”輪從印度駛往南京港過程中,在中國南海海域09°30'N,110°30'E處沉沒,造成30名船員失蹤,這是遠洋海員心中永遠的痛。原因是船舶艏部—艙或一、二艙結合部船殼破損,船艙大量進水,并向后波及鄰艙,船舶迅速失去浮力,船舶向下急劇沉沒[4]。
從上述兩從此案例可以看出,船舶發生裂縫均位于艙壁處,而且通常是從甲板波及船殼,因為這是通常的應力集中的地方?梢酝ㄟ^計算該艙壁處的靜水切力與彎矩進行校核,1999年第1期《上海海運學院學報》上的“船舶靜水切力與靜水彎彎矩的計算”一文,薛船長(時為大副)用8頁篇幅詳細介紹了計算原理及方法。下圖被很多論文所引用,其實是薛船長初學計算機時繪制的,樣子傻傻的。即計算圖中豎線處受到的切力以及彎矩來判斷船是否能承受,以防船舶斷裂。
類似的學術論文撰寫過程中,薛船長;〝翟履酥琳陼r間,窮盡所能搜集到的資料,認真閱讀,比如撰寫“談船上卷鋼與鋼板的襯墊”一文(2015年第8期《世界海運》),薛船長仔細研讀《散貨船共同結構規范》以及數十篇中外文獻,有人說薛船長“連結構強度計算書都看不懂,對于船級社建造規范也不清楚”,目無薛船長沒關系,目無遠洋船長就顯得不知天高地厚了。造船廠的人只怕老鬼,因為監造的大多是老軌,老軌不點頭,船就造不下去,所以老軌就成了他們眼中的老鬼。薛船長就有共事十多年的老軌(DMU輪機系第一名畢業)前后監造過數十條散裝船、油船、各種型號的鉆井平臺。有很多的遠洋船長與薛船長一樣有相當的理論與實踐功底,筆者就認識很多船長從事監造工作,有的出任船級社總經理。
MOLCOMFORT的斷裂是從船底開始,而且不是位于艙壁處,而是艙的中部
有點常識的業內人士就能判斷出,此處裂縫與焊接缺陷關系不大,焊接要有缺陷一定是從應力集中處開裂。
據此姚監理說“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焊接缺陷”缺乏理論與海事調查根據,整個報告從頭到尾沒有談及任何焊接缺陷,報告對焊接剩余應力(Effectof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做了大篇幅論證,焊接產生的剩余應力也不是焊接缺陷,報告的論證過程不是“翻了翻事故調查報告”就能一下子明白的。誰要能調查出或論證出該輪的焊接缺陷,那是一大貢獻。
調查組的組長是橫濱大學的Dr.Eng.yoichiSumi教授,成員包括:
伊萬里船廠的設計部總經理HitoshiFujita,
NYK工務部總經理YoshikazuKawagoe,
Mol工務部總經理KAWAGOE,
川崎重工技術部總經理NAKANO,
日本海運聯合公司計劃發展部總經理TAKAHIRA,
三菱重工造船及海洋發展部總經理UEDA。
我們注意調查組成員都是有名有姓的,姚監理可以將他發現的焊接質量問題向其叫板。薛船長聯想到XX之星的海事調查報告,沒看到署名,無從知曉調查組成員是誰,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400多條生命沒有能推動行業哪怕前進一小步。
由于該輪從艙的中部斷裂,通過通常的計算艙壁處的切力與彎矩就計算不出來,調查組采用的是三艙模型彈塑性分析(3-holdmodel elasto-plastic analyses),并將此方法與IACSCSR(國際船級社協會)的計算方法進行了對比,結果是一致的(見報告第17、18頁)。
調查組經計算斷裂時彎矩在138億牛米,從下圖中可以看出垂向彎矩上超極限了(見報告第10頁)。
報告對縱向強度沒有做過多涉及,對橫向受力進行了大量調查,橫向受力由于泊松效應(Poisson’s Effect)對船體鋼結構產生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壓縮,它將擴張到相反方向及反過來。當船航行在斜向的波浪中,或裝貨不均衡,這些橫向力將在船體結構中受到極大擠壓。
調查組所建的模型如下圖(調查報告第21頁):
上圖作用在加強船底系統上的縱向受力以X軸表示,橫向受力以Y軸表示。紅線表示當一排箱位空著時作用在船殼結構上逐步增加的的力。盡管這是很壞的情況,但集裝箱船必須設計成這樣。在這一排箱位空著時,沒有集裝箱用以平衡作用在船殼上的垂直向上的水壓力(報告第2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