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L COMFORT”號斷裂事故給中國造船業的反思
2017-07-19 12:46:00
來源:吾愛航運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13年6月17日接近滿載的超巴拿巴型集裝箱船MOL COMFORT號斷裂在印度洋。 由于該斷裂事故與航海過失關系不大,所以沒有在中國航海界引發廣泛、深入的研究。
直到2017年7月,一位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的,網名“船人-老姚”的造船業個體戶(做過造船監理工作)撰文指責“這是日本船舶制造業的恥辱”,他“翻了翻事故調查報告,就大概說說”(原話)該份報告“最終確認了MOL Comfort號的斷裂主要原因是由于船舶設計的缺陷,在船體結構載荷計算中忽略了兩種載荷的聯合作用。造成船殼底板結構強度不夠。導致斷裂,可以說是非常弱智的行為”[1]。
在文中姚監理直指薛船長:一個連結構強度計算書都看不懂,對于船級社建造規范也不清楚,更不要談在從事過船廠質量管理的外行,有何底氣就可以在微博上對造船專業內容指指點點。
當然姚監理還藏著一句話沒說,薛船長一個大連海校畢業生,怎么能對交通大學畢業生為主的船舶設計制造群體說三道四。
薛船長檢索了MOL COMFORT沉沒的原因,并閱讀了長達119頁的日本船級社的事故調查報告《大型集裝箱船舶結構安全報告》[2](以下簡稱報告),驚奇地發現,中國人沒有對該船沉入原因進行研究,甚至沒有對日本船級社所撰寫的報告進行研究,薛船長對知網的檢索結果感到吃驚,又通過google學術進行檢索,依然沒看到簡體字的研究成果,所以姚監理聲稱“關于斷裂原因,并沒給出明確的結論”就在網絡上大行其道,讓無數小粉紅為之振奮,由于該文被新浪微博推薦,閱讀量高達49萬,形成極壞的影響!
日本船級社發布調查報告后,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提出了兩個新的統一要求(URS):
- UR S11A集裝箱船縱向強度標準規定
- UR S34集裝箱船在負載情況下系統處理功能標準。
這兩個要求已于2015年第一季度生效,這兩個要求出臺后,中國的反應還是比較快的,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鄭祖園,王德禹很快就發表了“UR-S11A 對集裝箱船直接強度的影響”,這與無數個國際規則出臺過程一樣,事先中國不做基礎性的研究,出臺規則時,不參與討論,形成國際規則后,忙不迭地組織學習。
薛船長認為,MOL COMFORT斷裂事件以及調查報告缺乏簡體字的研究,是中國全體造船人的恥辱,是中國船級社、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702研究所的恥辱,盡管與航海過失關系不大,但大連海事大學未對該輪沉沒、保險理賠進展進行跟蹤研究也有失交通部唯一大學的責任。薛船長發現,調查報告中批露的一些新的技術,中國很可能從未進行過研究,若沒有如此嚴重的事件,日本人很可能不會批露出來,因為高強度鋼造商船,是日本人獨步世界的技術,沒有相當的理論支持,日本人不可能獨步世界的。如3艙模型彈塑性分析(3-hold model elasto-plasticanalysis),局部環狀變形(Local circular deformation)薛船長均沒有檢索到簡體字的文獻。
薛船長曾根據造船業的朋友提供的姚監理的名字檢索過其論文,沒檢索到,可見其在學術上沒有深入的研究,而其“翻了翻事故調查報告”就提出的MOL COMFORT斷裂是“日本船舶制造業的恥辱”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為真正該做學術研究的機構缺位,以至于沒有簡體字的研究文獻。甚至日本船級社所撰寫的調查報告沒有進行簡體字翻譯,只要讀過一遍的人,就會對日本船舶制造業、日本船級社肅然起敬(有不敬佩的,歡迎與薛船長交流)。
國際船級社協會兩個新的統一要求的出臺,賦予了MOLCOMFORT泰坦尼克號的歷史地位,也就是人類在新的工業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重大事故,但進行了總結,形成國際規則,推動了人類在該領域的發展。我們不能說泰坦尼克號是英國造船業的恥辱,那今天我們也不能說MOL COMFORT的斷裂是日本造船業的恥辱。
如何才能講清楚MOL COMFORT沉沒的原因,薛船長頗費腦筋,不妨以倒敘的方式進行解析,一般讀者讀正文即可,船長、大副、海事大學老師以及船舶設計人員、驗船師可參考注釋進行詳細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