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1.5萬億!福建省造船業發展再放大招
2021-11-26 19:24:51
來源: 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11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官網正式發布《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強省建設專項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提出,鞏固海洋漁業優勢產業,做強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海洋船舶工業三大臨海產業,提升濱海旅游、航運物流、海洋文化創意、涉海金融四大服務業,培育海洋信息、海洋能源、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郵輪游艇、海洋環保、海水淡化七大新興產業,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2020年達1.05萬億元。“十四五”期間,福建海洋生產總值預期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年均增長率8%以上,到2025年,預期海洋經濟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漁業經濟總產值達3760億元,海洋旅游業增加值達4800億元,海洋新興產業專利擁有量達6000個;到2035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和我國科技興海重要示范區。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提出持續優化海洋強省戰略空間布局、高質量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高能級激發海洋科技創新動力、高標準推進涉;A設施建設、高站位打造海洋生態文明標桿、高水平拓展海洋開放合作空間、高效能完善海洋綜合治理體系等具體多方面舉措。
規劃明確,推進高技術船舶及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積極布局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重點推進船舶性能優化、綠色高技術船型研制、節能與新能源、數字化建造、智能船舶、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大力發展高端特種船舶和綠色智能沿海內河船舶產品;重點開發高附加值海工輔助船、新型高性能遠洋漁船、豪華客滾船、深海采礦船、海上風電運維船等高技術船舶產品,發展交通船、輔助船、捕撈船、運動船等綠色智能沿海內河新船型。
規劃提出,加強船舶關鍵配套系統和設備開發,重點發展滿足國際新標準要求的柴油機、電池動力推進系統、智能化電控系統、大型及新型推進裝置、高端船用發電設備、高端船用齒輪箱、大型螺旋槳等船舶動力系統,以及通訊導航定位系統、電子電控系統等船舶機電控制技術和設備。規劃還強調,促進修造船產業集聚發展,積極引進培育造船龍頭企業,打造閩江口、三都澳、廈漳灣等船舶修造產業基地。
規劃提出,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在新型船用裝備制造領域,著重布局船用電子信息設備、船舶電池動力推進系統及配套裝備、智能化裝備基礎器件等短板領域,重點發展船舶導航智能終端、船舶供電智能裝備、船舶動力管理系統等。
在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領域,依托福州江陰、漳州漳浦、莆田興化灣南岸等海上風電裝備重點園區基地,培育省內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上游海上風電機組、葉片、液壓打樁錘及嵌巖機等風電相關設備的設計、研發和制造,以及下游海上風電大部件更換運維平臺、運維系列船舶等海上風電運維和服務,推動風電產業從裝備制造到運維服務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世界級海上風電裝備研發制造產業集群。
在深遠海養殖裝備制造領域,研制以高附加值魚種為主要養殖產品的養殖裝備,探索集養殖、旅游、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平臺研發;支持推動大型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漁業關鍵裝備研發與推廣應用。
在海洋觀測裝備制造領域,加快海洋環境觀測傳感器和監測設備產業化,攻堅新型浮標(潛標)和海床基設備、末端執行器、水下移動機器人等海洋觀測、監測、探測等自主先進設備的研制。
在海洋機械裝備制造領域,著力發展用于海底采礦、水下打撈、海上救援、海道測量、港口航道施工、深水勘察等海洋重大裝備,打造福州、漳州、寧德、廈門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基地。
規劃提出,推動郵輪游艇設計、制造、服務全產業鏈發展,支持廈門建設郵輪生產基地和游艇帆船國際展銷中心,支持福州、漳州等地建設游艇工業園;擴大郵輪港布局,做強廈門郵輪母港,推動福州松下、平潭金井、莆田東吳港區等郵輪始發港建設;支持福州加快建設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培育形成郵輪經濟功能集聚區;完善多元化郵輪旅游產品,鞏固拓展日本、東南亞航線,打造福建海洋文化主題航線,結合岸上精品文旅項目,形成多彩郵輪旅游目的地;推進廈門西海灣郵輪城、中遠郵輪總部、中澳游艇港等項目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用獨立一節闡述“深化閩臺海洋融合發展”,明確提出,拓展閩臺直接“三通”,健全閩臺客滾運輸健康長效發展機制,加密海峽兩岸航線航班,構建更加密集、更加便捷的兩岸往來海上主通道;積極推進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等“小四通”福建側項目建設,實現應通盡通;探索推進廈金旅游自由行試點直航;拓展閩臺集裝箱班輪航線和散雜貨不定期航線,推動閩臺航線與“絲路海運”及中歐班列對接,打造閩臺歐海鐵聯運物流新通道。
此外,規劃還提出,強化海洋研發創新能力建設,圍繞福建海洋產業重點發展領域,發揮研發創新優勢,推動建設一批海洋領域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院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新型創新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