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20艘!湖北加快打造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鏈
首批建造20艘萬噸級氫能和電動綠色智能貨船,作為內河船舶建造大省,湖北率先打造內河綠色智能標準化船舶樣板,共建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供應鏈體系,加快推動內河船舶建造轉型升級。
9月13日,由湖北省政府國資委和黃石市政府聯合主辦的“聚力都市圈,奮進先行區” 湖北省與中央企業項目對接洽談會舉行。湖北港口集團與中國華電湖北分公司簽署長江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供應鏈體系建設項目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江陵至武穴新能源船舶特色示范航線項目, 共建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供應鏈體系,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重要支撐。
湖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何憲禮和中國華電湖北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志浩代表雙方簽署協議。湖北港口集團投資發展部總經理周薇、華中港航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少華及綜合管理部負責人出席簽約活動。
長江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作為湖北省高端裝備優勢產業,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按照相關部署,湖北港口集團參與工作專班,并由華中港航負責具體對接省委軍民融合辦,推動“貨、航、船、港、閘”與供應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供應鏈生態圈,引導船舶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今年內,華中港航集團120T新能源示范船將投入運行。未來數年,隨著內河船舶產業政策機遇期來臨和綠色智能船舶技術日趨成熟,內河船舶將處于傳統能源船舶更新換代高峰期。
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江陵至武穴新能源船舶特色航線示范項目,為華電所屬發電企業和江陵煤炭基地之間打造綠色智能船舶運營航線,擬新增綠色智能船舶(氫能、電動)20艘,形成運力約20萬載重噸,并擬在江陵、黃石和武穴發電廠長江航線沿線建設充換電站及配套設施;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構建綠色智能船舶供應鏈服務平臺,打造數字化信息、物流、金融、貿易、科技等服務多維一體的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供應鏈服務平臺;共同推進航運綠色數字化轉型發展,立足供應鏈,強化產業協調,加快水運新基建設施建設,推動綠色智能船舶規;瘓鼍皯,全面提升航運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水平。
荊州煤炭儲配基地因浩吉鐵路而生,借助江陵的良好區位優勢,將北方運來的煤炭,通過水運分撥到湖北及周邊省份。自2021年一期工程投入試運行以來,基地煤炭中轉量連連攀升,2022年達到1258萬噸,其中996萬噸通過鐵水聯運完成。目前二期工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全部建成后,基地煤炭年接卸能力將達到5000萬噸,將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煤炭中轉、交易平臺和煤炭應急儲備供應保障平臺。近年來,華魯恒升、華電江陵、荊州煤炭儲備基地等優質項目接連落戶荊州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一個“投資過千億、產值過千億”的新高地在江陵強勢崛起。
據介紹,江陵擁有23公里長江深水岸線,港口常年可?3000噸至5000噸級船舶,豐水期可達8000噸至10000噸級。目前江陵港區47個泊位已啟用26個,3條鐵路專用線直達“兩新”基地,港口集疏運體系日漸完善。
湖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是全省港口航運投資、建設、運營主體,是武漢、宜昌兩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及武漢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主體,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過的平臺企業。省委省政府賦予集團“三商”發展定位:打造全國一流、內河最大的現代港口服務商、綜合物流集成商、臨港園區運營商。
華中港航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華中港航集團)是湖北省港口集團全資子公司。公司擁有近洋、沿海、直達船舶及長江內河船舶總運力20余萬噸,包括國際集裝箱船2艘,國際瀝青船2艘,江海直達集裝箱船3艘,沿海散貨船4艘,內河散貨船4艘;長期合作的船舶運力200余萬噸,擁有2個港區(年吞吐能力300萬噸)、一座5萬余平方米倉儲基地。在國內沿海和長江干線設有營銷分支機構,與治金、電力、化工、糧油類企業保持著長期合作。
今年5月,湖北省委軍民融合辦副主任袁善謀一行赴荊州、荊門兩地調研新能源船舶產業發展情況,華中港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海斌,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汪輝陪同調研。
袁善謀指出,湖北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基地要進一步明晰項目定位,瞄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搶抓當前的發展機遇。省委融辦將同相關單位和科研院所一道全力支持基地建設,爭取早日將藍圖變成實景,為全省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張海斌表示,新能源船舶產業面臨良好的“政策機遇期”和“產業窗口期”,華中港航將配合布局新能源船舶制造全產業鏈,助力湖北實現新能源船舶突破性發展。
內河船舶是航行于我國內河水域以及河海交界區的船舶,主要包括客船、貨船、工程船等,具有運能大、能耗低、成本低等比較優勢,是我國船舶工業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1年底,中國內河船舶達到11.36萬艘,其中約1萬艘注冊在湖北,大部分船舶需要進行綠色化改造。
2022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目標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電池、甲醇、氫燃料等綠色動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船舶裝備智能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形成。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綠色智能內河船舶設計、建造、配套和運營企業,打造一批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的標準化、系列化船型,實現在長江、西江、京杭運河以及閩江等有代表性地區的示范應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初步構建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內河船舶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建立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到2030年,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技術全面推廣應用,配套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商業模式等產業生態更加完善,標準化、系列化綠色智能船型實現批量建造,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內河船舶現代產業體系。
今年2月8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漢簽署《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合作備忘錄》,雙方以推動內河船舶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為導向,以發展LNG動力、電池動力以及甲醇、氫等新能源清潔能源標準化船型為重點,加快湖北省高端裝備產業突破性發展,帶動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能轉型升級。
圍繞綠色智能船舶領域,湖北省將在武漢、宜昌、黃岡等地建設綠色智能船舶建造基地,實施氣化電化長江、漢江、清江示范行動,依托中國船舶集團七一二所、武漢理工、武昌造船、長航集團、湖北港口集團等龍頭單位和各類創新平臺,重點發展純電動游船游艇、集裝箱換電運輸船、LNG動力運輸船,助力船舶產業通江達海,加快建成全國綠色智能船舶應用先行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