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斬獲16艘創紀錄大單!臺船結束六年訂單荒
集裝箱船新造船市場訂單潮再起,萬海航運成為最新一家訂船擴張的集運公司,在兩家船廠簽下20艘甲醇雙燃料中型船訂單的同時,還在醞釀最多10艘超大型船訂單。萬海航運的這一舉措,也為臺船帶來了轉機,這家臺灣地區最大造船廠獲得有史以來最大訂單,終于結束了長達六年的商船“訂單荒”。
兩家船廠共20艘中型船訂單!萬海航運還將再訂10艘萬箱船?
近日,萬海航運宣布與兩家船廠簽訂了最多20艘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建造意向書。其中包括臺船12+4艘8000TEU集裝箱船,每艘造價在1.025億-1.24億美元之間,總交易價值將在12.3億-19.8億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88億元至142億元)。
另外萬海航運新加坡公司還與韓國HD現代三湖(原現代三湖重工)簽署了4艘8700TEU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建造意向書,每艘造價約為1.135億-1.3041億美元,總交易金額約為4.54億-5.216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至37億元)。
作為參考,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目前一艘7500/8500TEU集裝箱船新造船價格為1.27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9300萬美元相比增加37%。
這是萬海航運時隔一年半再次訂造集裝箱船。萬海航運表示,此次訂船主要是考慮運營長期發展、集團船隊汰舊換新。業界分析認為,萬海航運此舉意在擴大歐美線船隊,目前萬海航運船隊中沒有8000TEU船型,而是使用6000/7000TEU船型部署在美國與南美西、中東印巴等航線,不排除未來萬海航運重返歐洲線的可能性。
據了解,在2021年至2022年集運市場繁榮時期,萬海航運曾“瘋狂”訂船擴張,在韓國和日本船廠訂造了多達48艘船,包括首次向韓國HD現代重工、三星重工訂造13100TEU級新巴拿馬型船共計18艘,以及在日本造船聯合訂造12艘3013TEU和18艘3055TEU支線船。同時,萬海航運2022年還曾在臺船收購了4艘3000TEU轉售船。
通過訂造新船和收購二手船,萬海航運近年來船隊規模顯著擴張。根據Alphaliner的數據,在2021年初萬海航運船隊規模約為119艘32萬TEU,而目前其船隊已經擴大到了123艘約51萬TEU,增加了近60%,排名全球第11位。同時,萬海航運還有8艘在建新船約6.6萬TEU。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訂單是萬海航運首次投資雙燃料船。與此前的長榮海運類似,萬海航運選擇直接加入甲醇燃料陣營,相比之下臺灣地區另外一家集運巨頭陽明海運去年訂造新船則選擇了LNG燃料,在HD現代重工訂造了5艘15500TEU雙燃料LNG動力集裝箱船。
在宣布訂船的同時,萬海航運也公布了最新業績,二季度總收入達到38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85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56% 。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為131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9億元)、16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6億元),而去年上半年營業虧損和凈虧損分別為24億新臺幣、44億新臺幣。今年前7個月,萬海航運累計實現營業收入新臺幣858.9億元(約合人民幣190.14億元),同比增長47.4%。
今年前7個月,萬海航運共計接收9艘新造船,分別為3艘13000TEU和6艘3000TEU船,預計到年底前還有1艘13000TEU和2艘3000TEU新船將交付運營,明年預計將由3艘13000TEU新船加入。
史上最大訂單!臺船獲六年來首份批量商船大單
對于臺船而言,萬海航運這份最多16艘的甲醇雙燃料船大單不僅是其自2018年之后首次承接批量商船訂單,也創下該船廠有史以來承接的最大訂單紀錄。
臺船表示,響應航運業節能減碳趨勢,近年來船廠積極投入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的設計研發,在展現成果實力下率先贏得萬海航運青睞,雙方正式啟動合作簽訂8000TEU甲醇雙燃料船建造意向書,將在臺船高雄廠區打造。
據了解,臺船是萬海航運的長期合作伙伴,過去臺船已經為萬海航運建造過34艘集裝箱船,但這是臺船首次建造雙燃料船,而且萬海航運之前在臺船訂造的全部為6000TEU及以下中小型集裝箱船。
分析師預計,臺船此次為萬海航運新建16艘8000TEU甲醇雙燃料船,可享經濟規模效益,視原材料、匯率等行情波動,毛利率上看3%~6%。預估臺船最快從今年第四季度就可以開始認列設計收益,首制船最快有望在2027年第三季度交付,到2030年第三季度全部16艘船將交付完畢。
除了萬海航運的訂單之外,臺船透露,目前該船廠正在與亞洲、歐洲集運公司洽談8000TEU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訂單;同時也在與多家航運公司洽談散貨船訂單,預計在第三季度有望簽訂4艘210000載重噸Newcastlemax型散貨船訂單,此外還有望獲得16艘80000載重噸巴拿馬型散貨船訂單。
據了解,臺船成立于1973年,是臺灣地區船舶行業的旗艦企業之一,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目前臺船在高雄、基隆兩地設有船廠,其中高雄廠擁有百萬噸級船塢。
長期以來,臺船一直以商船建造作為主力業務。2015年之前臺船年年盈利,當時世界造船指數位于高點,臺船造船成本雖然較高但仍能獲利,然而之后歷經金融海嘯、疫情初期等沖擊,全球造船量減少,臺船漸漸失去競爭力。經過近3-5年轉型調整,臺船規劃新四大事業發展藍圖力拼扭虧為盈,包括商船本業、海上風電、石化建設、臺艦臺造。
雖然臺船尤其看好商船業務,但自2018年8月陽明海運10艘2940TEU支線集裝箱船訂單后,長達六年時間里臺船再未承接過任何批量商船訂單。
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目前臺船手持訂單僅有4艘,其中包括3艘來自臺灣地區政府的公務船,而商船訂單僅有為臺灣中油建造的1艘50000載重噸化學品油船。
今年年初,臺船通過私募普通股募資新臺幣19.58億元(約合人民幣4.34億元),用于充實運營資金,希望擴大商船等四大業務。當時臺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臺船今年將全力沖刺商船業務,正在爭取臺灣地區集運公司的集裝箱船訂單。
臺船曾在集裝箱船建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據國際船舶網了解,臺船“明星”船型2800TEU船曾相繼承接長榮海運和陽明海運各10艘訂單,這20艘新船在過去幾年陸續交付,是亞洲航線熱門的支線船主力,還曾經分別登上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師學會(RINA)2017與2020年世界名船錄封面。臺船也有能力建造大型集裝箱船,臺船曾于2013年承接了陽明海運5艘14000TEU集裝箱船訂單,這批新船在2016年至2017年間陸續交付。這也是臺灣地區建造的最大集裝箱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