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裝箱船建造市場:中國機遇VS日韓“失寵”
2024-09-10 20:32:42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據《中國船舶報》深度分析,中國船廠近年來接獲了大量大型集裝箱船新船訂單;與此同時,由于成本競爭力下降和產業結構調整,日韓在集裝箱船新造船市場表現下降。
近日有消息人士稱,全球最大集運公司地中海航運(MSC)在14天之內投下70億美元,連續在多家中國船廠下單訂造42艘集裝箱船。此外,有消息稱,MSC還有可能在另一家中國船廠建造數艘12000TEU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
同時,截至今年7月,包括德翔海運、長榮海運、德國Peter Döhle公司等在內的企業相繼宣布在有關中國船廠訂造近20艘多型箱船。8月19日,太平船務在滬東中華下單5艘13000TEU液化天然氣(LNG)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
中國優勢
強大的造船能力: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工業體系,具備大規模建造集裝箱船的能力,同時其造船效率高,能夠按時交付高質量船舶。
技術實力提升:近年來,中國造船業在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船舶設計和建造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能夠建造各種先進的大型集裝箱船,包括雙燃料大型集裝箱船等。
成本優勢: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同時原材料和設備供應充足,這使得中國建造集裝箱船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中國業務規模大:由于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貨物進出口國家,所以中國業務在全球所有大型集運公司業務中占據“大頭”,這也是集運公司“押注”中國的因素之一。
日韓“失寵”
成本競爭力下降:日韓的勞動力成本較高,造船成本相對較高,這使得他們在價格競爭中處于劣勢。
產業結構調整:日韓造船業正在將重點轉向其他高附加值船舶或海洋工程領域。
當然,日韓在替代燃料動力領域均加大了研發力度,意在搶占這一市場的先機。對于采用替代燃料比例最高的主力船型集裝箱船來說,誰在替代燃料動力領域實現更大突破,誰更能在未來環保集裝箱船市場掌握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