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J重工成功執行韓國首艘國產三維物理勘探船保修項目
5月8日,韓國HJ重工宣布,成功完成韓國唯一的6000噸級3D/4D多功能深海資源物理勘探船“探海3(Tamhae 3)”號的定期保修工作,證明了其出色的尖端船舶維修技術和能力。
“探海3”號采用烏斯坦公司SX134船型設計,長92米、寬21米,最高航速達15節,總噸位6926噸,可搭載50名船員,續航力達3.6萬公里,采用抗冰級船體建造,可以往返北極和南極。該船搭載了8纜三維物探拖纜,配合其他科考設備能精密地掃描出長達6公里的地層影像,還搭載了可探測海底地層隨時間變化的4D設備,可實現高分辨率海底測繪、海底調查和沉積物采樣,在大洋、極地和大陸架進行海洋能源資源分析、海底地層檢查等地球物理勘探,大幅提高韓國海底資源勘探的效率和精密度。
2021年1月,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該船主管機構韓國地質資源研究院(KIGAM)與HJ重工簽訂了“探海3”號的建造合同,造價1810億韓元(約合1.4億美元、10億元人民幣)。該船于2023年7月下水命名,2024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計劃應用于海底地震調查、海底斷層分析、核電站等危險設施選址、海底二氧化碳儲存探測等多個領域,執行旨在海底能源資源和海洋斷層調查的3D 海底物理勘探和海洋彈性波4D探測任務。
“探海3”號執行的首個任務是在韓國西海群山盆地開展3D彈性波勘探工作,探尋適宜的二氧化碳海底封存地點。
今年3月20日,“探海3”號入駐HJ重工影島造船廠,接受了約40天的船體地板和外部涂裝、推進軸系、生活便利設備等的綜合檢查和定期保修。定期保修完成后,“探海3”號將執行深入太平洋海底,獲取高稀土元素含量的富稀土沉積物埋藏信息并選定精密探測候選地的任務。
在“探海3”號服役前,韓國的海底資源勘探任務由1996年建造的2085噸勘探船“探海2(Tamhae 2)”號承擔。該船也采用烏斯坦公司設計,搭載了可獲得3D地層影像的小型3D 物探拖纜,是全球第五艘在朝鮮東海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船,為韓國海底資源勘探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由于“探海2”號的船體及研究設備均已老化,韓國急需新的勘探船來替代該船。
從2016年開始,韓國政府就著手推進6000噸級新型海底資源物理勘探船建造項目,并在2021年1月促成“探海3”號建造合同的簽訂。該船搭載了比“探海2”號面積更大、性能更先進的高端勘探、研究設備,具備高冰級、高緯度航行能力,勘探范圍覆蓋全球大陸架乃至深海及極地區域,可將韓國的深海資源物理勘探能力擴大到極地等國際共同勘探領域,屬于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
為建造“探海3”號,HJ重工集成應用了極地航海用耐冰船體和動態位置控制技術、噪聲控制、自動導航系統等諸多尖端技術。
韓國地質資源研究院勘探船建造項目組長金鎮浩評價稱:“‘探海3’號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后,證明了其在探測性能、便利性和裝備運用性等方面的出色能力。通過此次保修,該船可以更加穩定地執行全球海域探測任務。”
HJ重工代表理事柳相鐵表示:“通過建造韓國首艘國產破冰科考船‘ARAON’號,以及建造并保修‘探海3’號等國家戰略科考研究船,展現了HJ重工的技術潛力。今后,公司將在新一代破冰船等尖端技術密集型船舶領域集中力量,為提高國家地位做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