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造船業終于觸底回暖
2014-04-18 08:26:09
來源:舟山晚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航運市場出現一波回暖。而我市船舶企業,則出現了明顯的復蘇跡象。各大企業的手持訂單量增加,生產任務排滿,大有春暖花開的態勢。
歷經幾年的低迷,一直以制造散貨船為主的舟山船舶業已經意識到:只有轉型,才能適應市場,避免歷史重演。
“手持訂單量是公司投產以來最多”
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是位于冊子的一家船企,工人有3000余人。這家企業于2007年投產,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正和”也和眾多船舶企業一樣,一度為訂單發愁。去年下半年,波羅的海指數回升,全球航運市場的復蘇也帶動了其上游產業——船舶制造業的回暖。“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我們就陸續接到造船訂單,現在手持訂單35艘,150萬載重噸。”正和造船常務副總經理盧建東告訴記者,目前的手持訂單數量是“正和”成立以來最多的。雖然在2007年,經濟形勢不錯,但也沒有超過現在的訂單量。
在工程計劃表上,“正和”的手持訂單已經排到2016年的第四季度。“除了這些已經簽定的手持訂單,正在談判的訂單還有十幾艘,在100萬載重噸左右。”盧建東告訴記者,這樣一來,2017年前,基本不需要擔憂訂單問題了。
訂單回升的情況并不只是正和一家。我市大型船企揚帆集團至2013年末手持訂單71艘,總計達232萬載重噸,今年1月至今,揚帆又新接訂單12艘,如今的生產計劃已經排至2015年底。
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揚帆集團手持新船訂單中的10艘獲得保函授信,這體現了銀企共贏、提振船市的有力信心。目前,揚帆集團手持生效訂單總計達75艘,總價值約100億元人民幣。
根據克拉克松(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國際造船業權威咨詢機構)的統計數據,揚帆集團2013年末的手持訂單排名全球第18位。
記者從市經信委了解到,2013年,我市承接新船63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84.5%,手持訂單180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6%,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訂單連續下滑的局面,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手持訂單三大指標占全國份額的比例均保持在10%以上。
船企生產向高端轉型少看“波羅的海”臉色
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是島城修造船企業中的三大常規船型,其中,又以散貨船為主。
散貨船的訂單數量與全球的航運市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去年,波羅的海指數出現一波回升,給船舶企業帶來利好。然而,今年,波羅的海指數又大幅回落,給航運業罩上陰影。
不過,據船舶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船舶制造業從下單、開工、建造到交付是一個較長期過程,它并不像航運業那樣有明顯的即時波動,所以,短期波羅的海指數波動并不會對船舶制造業的回暖造成太大影響。
當前全球散貨船運力過剩,消化過剩運力將需要一段時間,并且散貨船受宏觀經濟的影響比較大,周期性明顯,附加值也相對較低,這是目前不少島城修造船企業的軟肋。
正是基于此,不少船舶企業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優化,島城造船業的比重已經由80%降至65%,并且,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向海工裝備、高端船配、綠色拆船、船舶研發設計等方向延伸。“正和的目標就是,將普通散貨船的制造比例從目前的80%逐步降低,同時,向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船型進軍。”盧建東說。
其實,正和的轉型早已開始,2012年,正和為三沙市造公務交通船,去年,正和為舟山海興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承造的超低溫金槍魚船已順利交付,這是正和首次承造該類船型,“正和”自主設計開發的綠色船舶——67000噸散貨船,在燃料方面,能為船東節省25-30%的營運成本,受到市場的青睞。
目前,正和手持的訂單結構已經在發生改變,散貨船的比例在逐步下降。
面對傳統修造船業市場低迷、產能過剩等不利形勢,島城越來越多的船企開始向高端海工、專業性船舶領域轉型。揚帆集團在今年就成功了交付我市首艘海洋平臺供應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