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油價格上漲,能否推動航運業邁向綠色之路?
2024-12-05 20:07:08
來源:中國遠洋海運e刊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能源效率與脫碳
歐盟(EU)和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政策制定者普遍認為,排放定價和燃油標準帶來的價格上漲,將推動航運業提高能源效率并減少排放。然而,科學界對此并未形成共識,現實世界的證據也未能充分論證。
為探究航運業對燃油價格變動的反應,交通與環境組織(T&E)委托CE Delft研究機構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該研究聚焦過去30年燃油價格與技術及運營效率之間的關系,以探究航運公司是否通過訂造高能效船舶或提高運營效率(以航行速度作為衡量標準)來應對油價波動。
關于技術能效的最新分析顯示,由于燃油價格上漲,航運公司會訂造能效稍高的船舶(盡管存在約6年時間的滯后),但分析并未發現燃油價格上漲與運營效率提升之間存在明確的關系。分析進一步指出,確保能源效率實質性提升的唯一有效途徑是采取定制行動。因此,歐盟、IMO及其他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減少航運排放的政策時,必須確保其包含提高能源效率的具體、明確且可操作的措施。
研究發現:對設計能效的影響復雜
燃油價格上漲推升節能船舶訂造量
船型差異顯著:油輪對價格變化的敏感性低于集裝箱船,而對散貨船的影響則微乎其微。另外,油輪的估算指數值(EIV,技術能效的近似值)對租金費率變化的敏感性遠高于集裝箱船(約為后者的四倍),而新建散貨船的EIV對租金費率變化的敏感性則略低于集裝箱船。
效應延遲顯現:從油價上漲到更高能效設計的船舶交付,中間存在4至8年的滯后期。
EEDI政策影響:自IMO引入能效設計指數(EEDI)以來,這一效應有所減弱。
租船價格影響:較高的租船價格(反映總體經濟狀況良好)也會促使相關方訂造設計能效更高的船舶。
未來影響有限:根據對歐盟綠色航運方案(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和FuelEU,即“Fit for 55”一攬子計劃)所預估的價格上漲進行轉換,該機構預計,盡管2031年上線的船舶設計能效將比2023年高出4%,但考慮到新造船舶在整個船隊中所占比例較小,到2031年,掛靠歐盟港口的所有船舶的技術能效僅將提升0.03%,對總排放量的影響微乎其微。
警惕反彈效應:設計更高效能的船舶并不意味著每艘船的排放量一定會降低。根據杰文斯悖論(又稱反彈效應),技術效率的提高反而與資源使用的增加相關聯。
研究發現:對運營效率的影響不明顯
油價與運營效率無直接關聯:研究未發現燃油價格上漲與運營效率提升之間存在明確的相關性。
油價與運營效率的弱相關性:盡管存在一個較弱的相關性,即油價上漲可能導致所有船型航速提高,但模型擬合度較差,無法為這一發現提供確鑿支持。雖然現實中可能不存在油價與效率提升之間的直接相關性,但也可能是一些缺乏數據的因素(如合同類型或天氣條件)影響了這種關系。
行業實際情況:這并不意味著價格與運營效率之間不存在相關性。集裝箱航運公司因排放定價責任而向客戶收取額外費用的例子表明,航運業的性質決定了燃油價格上漲并不會自動轉化為更環保的行為。
租船費率與船舶航速的關系:較低的租船費率(總體經濟狀況不佳的標志)也與船舶航速提高相關聯,反之亦然(租船費率越高,航速越低)。然而,同樣由于模型擬合度較差,這一發現也無法得到確鑿支持。
建議與展望
1.制定能源效率法規:鑒于FuelEU Maritime和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不足以促進能源效率提升以實現2030年目標,新成立的歐盟委員會應提出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能源效率法規。這同時也為推廣歐洲能效技術(如風能輔助)提供了契機。
2.強化CII作為能效衡量指標:在IMO層面,談判代表應將碳強度指數(CII)轉變為真正的能效衡量指標,并使其與IMO的減排目標保持一致,設定既雄心勃勃又可執行的目標,以推動航運業向更加環保的方向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