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造船業:造船“金三角”新勢力
2013-12-12 16:44:14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年來,山東省緊緊抓住日韓造船業向中國轉移的機遇,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在不斷發展中做強造船業。
在連接我國大連、山東、上海以及日本、韓國的區域內,集中了世界85%以上的造船經濟要素,造船界將這一區域稱為世界造船“金三角”。山東省地處造船“金三角”腹地,毗鄰日韓,海岸線3200多公里,深水港灣眾多。不論從自然地理環境,還是從區域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山東省發展船舶工業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面對如此有利的條件,早在20世紀90年代,山東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開發半壁江山、建設海上山東”的戰略構想,明確提出發展船舶工業,并將“船舶鏈”作為全省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鏈”之一。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山東省在國內率先推出《山東省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應對市場低谷,同時抓住國家發布《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機遇,緊跟世界造船業發展潮流,逐漸成為造船“金三角”中的一股新勢力。
規劃整合 集群發展成趨勢
2008年6月,山東省召開全省船舶工業工作會議。在此次會議上,山東省政府提出要打造青島、威海、煙臺三大造修船基地,并將青島市經濟開發區、即墨市、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蓬萊市、威海經濟開發區和榮成市等6區市命名為“船舶工業聚集區”。
2010年,山東省三大造修船基地造船完工量、銷售收入分別占該省船舶工業完工量和銷售收入的98%和63%,基本實現了船舶產業的集群效應和聚集優勢。山東省船舶工業“十二五”規劃提出,該省還將繼續建設青島、煙臺、威海三大造船基地和“六個船舶工業聚集區”,規劃建設一批產業園區;培育1~2家銷售收入200億元以上的造船與海洋工程制造企業、3~5家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造船企業、20家專精特新造船企業、20個國內外知名品牌。
山東省船舶工業“十二五”規劃還提出,到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00億元,銷售收入18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年均遞增30%以上;造船完工量實現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本地化配套裝船率達30%,而“三大基地”將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戰斗力。
通過建設青島、煙臺、威海“三大造船基地”和產業結構調整,山東省要打造一個造修船、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船舶配套及綜合服務協調發展的國際化、現代化、集約化的船舶工業體系,到2020年,建成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大而強、新特優、世界知名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制造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