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遠雙子星閃耀“船谷”
2014-09-11 08:33:26
來源:國企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南通中遠船務:期待二次轉身
起初,南通中遠船務的血脈中,并無制造業的基因。
上世紀90年代,南通中遠船務名為南通遠洋船務,以修船能力聞名業界,被稱為“亞洲修船四小龍”之一。
2004年,這家企業開始謀劃轉型,進軍海工裝備制造業。
當時,海工裝備在中國還是全新產業。極目遠眺,前行者僅有上海外高橋、來福士等寥寥數家,生產規模和經營業績未足重視。
不少人質疑,一家沒有任何制造業經驗和技術積累的修船廠能夠跨進門檻頗高的海工裝備產業么?南通中遠船務總經理倪濤回憶說,2009年之前,企業的專利擁有量為零。
奇跡在不經意間發生了:時至今日,南通中遠船務已成為海工裝備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充分品嘗到轉型甜頭的南通中遠船務,現在又開始謀劃新的轉型。
令人慶幸的轉型
想起多年前那個轉型決定,倪濤至今覺得慶幸不已。“現在修船業務價格跌到了歷史低點,如果沒有進軍海工業務,南通中遠船務可能就要考慮降薪裁員了。”倪濤透露,昔日給企業帶來輝煌的修船業務現在僅占總業務量的4%。
2004年,倪濤出任南通中遠船務總經理。彼時,中國的修船行業陽光普照,形勢看好。倪濤心中卻逐漸萌生了轉型的想法。在他看來,修船雖好,畢竟技術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太強。“企業要想長期、持續發展,應該找一個更加具有競爭力的業務。”
倪濤開始頻繁拜訪業內專家。2005年年底,與新加坡海工專家徐秀龍的一次徹夜長談之后,倪濤認為,海工產品是海洋裝備制造業的前景所在,潛力無窮。
巧的是,當時中遠船務正好提出“修造并舉”的理念,擬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這堅定了倪濤的信心。
不過,海工產品技術含量高、生產和管理難度都很大,非泛泛者所能駕馭。
“不轉型死路一條,轉型絕路一條,但可以絕處縫生。”倪濤和同事們商定后,冒著“無人才、無技術、無訂單”的巨大風險,做出了轉型決定。
倪濤多次飛赴新加坡,到處游說。新加坡一直是海工產品的制造中心,高水平人才不少。海工專家蔣濤,原籍中國武漢,跟多位同事一道被倪濤拉到南通。“當時的廠址周邊一片荒涼,很多地方還在吹沙造地。”
為了留住招聘來的30多位新加坡專家,倪濤跟他們一個個談判,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開工資。“公司文化比較包容,大家工作、生活比較愉快。”蔣濤說。
現在,南通中遠船務有兩位外籍副總,走廊里隨處可見白人員工。來自全球的人才,讓倪濤和隨之而來的客戶放了一半心。
海工裝備與造船雖然是近親,但生產特點大相徑庭。后者只需按圖生產,一張圖紙拿到全球生產商手里皆可通用。比如南通中遠川崎先后用同樣的圖紙生產了8艘13386標箱集裝箱船,這樣的圖紙也適用于其他造船企業。海工產品則個性化很強,同一款產品也要根據海域的水深、流速、風力等做細致調整。
產品的區別導致了管理模式的差異。“造船是流程管理,嚴格的流水線作業;海工是項目管理,是漸進明晰的過程,人才從各專業部門抽調,接受部門與項目的雙重領導,根據進展調整人員配置。”倪濤表示。
正因如此,較為保守的日本雖然在造船領域執全球牛耳,但因為海工裝備領域要求較為靈活,所以選擇了放棄,較為靈活的新加坡、韓國則競爭力更強。
在蔣濤看來,中國人非常勤奮。“外國人加班要找工會,我們在這每天下了班都開會,大家商討生產中的問題。”蔣濤表示,中國工人頭腦非常靈活,“如果不把問題解釋清楚,他就會自己想辦法,一旦盯不緊就會跑偏。”
國內的海工企業普遍采取了項目管理制,不過執行效果不盡一致。倪濤就提到,“希望一號”的生產速度比國內兄弟企業生產類似產品的生產周期要快兩年。
2007年,挪威船東提出,想建造一座圓筒型海工平臺,南通中遠船務承接了下來。零基礎的團隊依靠專業的外部人才指導,修船經歷帶來的良好服務意識,以及倪濤提出的半潛駁下水搭載、旋轉90度分體焊接合攏技術完成了后來被命名為“希望一號”的這一世界首創的圓筒型平臺。這也是中國首個海工高端產品的交鑰匙工程。
獲得好評的該產品有了后續,現在碼頭上矗立的已是“希望四號”。
此后,南通中遠船務先后交付了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創新者號”等多款產品。“創新者號”船東項目經理就認為,這個平臺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調試工作也是最復雜的。“南通中遠船務是中國海工最好的建造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