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遠雙子星閃耀“船谷”
2014-09-11 08:33:26
來源:國企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時刻圍繞市場
2012年,南通中遠船務憑借希望系列產品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至今為止海工產品唯一的一等獎。
南通市最先注意到了南通中遠船務的這一突破并申報給江蘇省,獲評為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向上推薦了這一技術之后,南通中遠船務才聯合江蘇大學正式申報,并獲得了當年網評的第一名。
不過,在倪濤看來,這一獎項純屬意外。“這項技術的初衷根本不是為了拿獎。對于企業來說,每一分錢的投入都要是要見效益的。”
倪濤后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提過一項議案就是建議取消科研經費劃撥制度。在他看來,這一制度并不利于真正的科技創新,“市場需求才是創新的最強動力”。
基于這一認識,南通中遠船務的創新重點從圓筒型轉到目前的生活平臺為主,又開始接觸難度更大的采油、儲油、煉油平臺FPSO。每一轉型都毫無遲疑,市場召喚就是命令。
市場驅動下,南通中遠船務的科研經費從2009年的8000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3億元,現在基本穩定在營收總額的3%。2009年之前專利總數為0,2013年已達到77項。
南通中遠船務概括出了“訂單是硬道理”的發展理念,得到了來參觀的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的認可:“這話很有道理。就是要千方百計搶市場、抓訂單,企業有市場才能生存。”
市場的指引不僅體現在科技創新方面,也貫穿了企業發展的各個領域。
南通中遠船務轉型海工至今,一方面從海外引進了不少頂尖人才,另一方面在嘗試培養內部人才。
1976年出生的倪向榮是蔣濤帶出來的徒弟,“希望四號”的項目經理。蔣濤見證了他一步步的成長過程。“剛開始我講海工方面的專業內容,他聽都聽不懂,F在我只是在后方招呼著,他基本能夠獨立完成生產中的難題,幾乎不找我。”
出生于1977年的管慶泉先后擔任過“希望一號”技術副經理、“希望二號”技術經理等,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這樣的專業人才,現在南通中遠船務技術中心已經有500多人,同時掛著江蘇省海工研究院的牌子。
倪向榮和管慶泉的快速成長,得益于南通中遠船務基于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大學生畢業后在南通中遠船務工作三年,就到了主管提升年。“我們把新員工分為三類,10%重點培養,80%正常培養,10%實施幫扶。”南通中遠船務黨委書記朱之紅表示,企業內部實施嚴格的師徒幫帶制度,新員工將在16個項目管理團隊和10個后備管理團隊中得到實踐機會。
近幾年,國內海工行業大熱,南通一帶就有不少企業涉足。挖人的廣告經常貼到南通中遠船務門口。為了留住來之不易的人才,企業探索了雙通道晉升機制,不愿意擔任行政職務的技術人才依舊可以獲得較高的待遇。“資深工程師的收入遠超室主任。”在朱之紅看來,收入上有競爭力才能留住人才。
不過,在市場中人才資源必然會出現流動,這里也有優秀人才加入了挪威船級社。倪濤表示,歡迎這樣的人才溝通交流,“這對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是有幫助的”。
一直以來,中國海工產業被指設備國產化比例很低。以一臺價值6億元的海工產品為例,夠買核心設備的花費在3億元左右。大量利潤被國際設備供應商獲取。不少人建議,要盡快提高國產設備比例。
對此,倪濤認為應該理性看待。“在全球市場中,國產化的說法本身是不準確的,應該叫本土化。”倪濤認為,不是企業不想推進設備本土化,而是市場很難接受。
一般而言,本土化產品的價格會有明顯競爭優勢,但質量很難說。“即使質量有保證,服務網絡也很難跟得上。”倪濤舉例說,假如海工平臺使用了一款本土化設備,節省了50萬美元,但萬一出現質量問題,沒有全球配送體系的本土公司可能要在10天后才能更換產品,“停產10天的損失絕不止50萬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