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船海工:船東首付只有10%
2014-08-11 15:48:57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船企逢“寒冬”
“2008年之前,不論造船還是造海洋工程平臺,生產節點都非常鮮明,分五個節點——合同生效、開工、上船臺、出塢、交船,正常來講,船東在每個環節給20%的預付款。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到銀行貸款。”大船海工財務部部長胡久福告訴記者。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國內造船業處于鼎盛時期,船企訂單不斷。在行業需求旺盛的刺激下,我國造船業開始爆發性的擴張,央企、民營企業大量進入,造船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
不久,產能過盛的惡果開始顯現。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加之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船舶市場萎靡,導致我國造船業出現普遍性的“一單難求”。在全行業陷入低迷后,買方在船舶交易中開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那樣的付款條件我們現在拿不到了。船價低是一回事,船東只給我們付兩次款,第一次是合同生效,船東給10%,剩下就一分錢也不給了,90%以上的尾款要到兩三年后交船才能拿到。面對這樣的付款條件,我們只能到銀行貸款。”胡久福說。
據業內人士介紹,迫于惡劣的外部環境,上海外高橋的一家大型船企,曾經接過一單預付款僅有1%的生意。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造船廠的資金量迅速減少,而船企即便接到了訂單,也需要墊資生產。
同時,船舶企業自身的利潤率則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據介紹,2008年前,市場好的時候造船利潤率有30%左右;而金融危機之后,船價相比2008年下降了35%至40%,較好的船企總體利潤率約在3%至5%之間,更多大型船企的實際利潤率僅有1%。
危機四伏的船舶企業需要金融支持來維系生產,但面對高企的授信風險,部分銀行紛紛把船舶業定為高風險行業,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無論其經營情況如何一律停止貸款的情況。
針對船企面臨的融資問題,大連銀監局成立了由局領導帶隊的調研小組,分別對船舶、鋼鐵企業融資狀況等問題開展調研。
“依據調研成果,我們一方面積極向上呼吁,建議出臺產業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引導轄區銀行業區別對待產能過剩問題,不搞簡單"一刀切",對于暫時遇到困難但長期有市場、有技術、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積極運用信貸杠桿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大連銀監局副局長張兆君介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