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舶工業結構調整的重慶思路
2016-12-07 17:08:47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12月1日,“中國長江流域(重慶)船舶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發展學術報告會在重慶交通大學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重慶船舶業三年內將去產能20萬載重噸。屆時,重慶造船產能還有90萬載重噸。
“從2013年至今,3年的時間里我們沒有接一張造船的訂單”,重慶長航東風船舶工業公司總經理吳躍說,這對于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老牌船企而言,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和不得不經歷的考驗。
船舶工業經歷三九天
12月初的重慶已然開啟了冬天的模式,連日的降雨帶來了大幅的降溫,站在長江邊的東風造船廠空曠的廠區里,讓人不覺感到絲絲涼意。
“3年前的時候,我們企業的銀行負債達到近9個億,幾乎瀕臨破產”,吳躍回憶說,當時的企業發展可謂是舉步維艱,一面是數量急速下滑的造船訂單,一面是老牌企業的職工基數大、退休人員多等因素帶來的巨額開銷,讓企業感到不堪重負。
無獨有偶,在這場航運業遭遇的“寒冬期”里,幾乎沒有哪一家企業可以獨善其身。“今年6月,我們對全市的造船企業進行過一次走訪調查,發現很多的船廠都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重慶市船舶檢驗局船舶技術處處長張勝鵬介紹說,很多造船廠的廠區里都長滿了雜草,只有少量的工人看護設備。
用哀鴻遍野來形容當下的國內造船業實不為過。2015年3月,泰州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東方重工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同月,中國最大的外資造船企業STX(大連)造船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債務規模240億元;2015年7月底,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自救、重整措施后,江蘇知名民營造船企業明德重工最終也沒能擺脫破產的命運;今年1月,浙江舟山五洲船舶申請破產后,成為造船業寒潮中第一家倒閉的國有造船廠。
2015年以來,我國造船企業都面臨著訂單量大幅下滑,開工不足的經營困難。“現在的造船業已經屬于買方市場,造船企業為了爭取到訂單不僅僅是相互壓價,同時船東的預付款比例也越來越低”,重慶中江船業總經理劉沛安說,現在船東的預付款只有5%,最少的甚至只有1%,這無疑給造船企業帶來了更大的資金壓力,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造船企業智能走向破產的道路上去。
劉沛安分析說,造船業的不景氣源自于航運業的低迷,新船建造數量大幅減少,讓造船業的產能大量過剩,導致業內競爭加劇,很多的造船廠為了維持生存,采取微利甚至零利的方式經營,但即便是這樣,也需要面對船東苛刻的付款條件,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減肥瘦身夾縫中生存
“當前的造船業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為此化解過剩產能是必然要面臨的一個課題”,重慶市國防科工辦副處長曾炳民說,為了推進全市船舶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貧發展,重慶即將制定出臺《重慶市船舶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方案》。
“2009年以前,重慶的造船業曾經歷一次爆炸式的增長,可以說那是一個閉著眼睛都可開造船廠掙錢的時代”,重慶金龍船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安鈿在電話中介紹說,但是好日子終歸是會過去的,位于重慶忠縣的船廠已經兩年多沒訂單了,照這個趨勢下去,當初1.6億元的投資估計也很難收回了,更不要說賺多少錢。如今他已將工廠交由他人代管,自己則常年在溫州忙其他生意。
據曾炳民介紹,重慶在化解船舶行業過剩產能方面,會堅持淘汰落后的原則,健全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化法治意識,發揮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和技術標準的門檻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堅持政策協同重點突破的原則,建設市場化和法治化產能退出機制。到2018年,重慶的目標是退出造船產能20萬載重噸,全市產能削減到90萬載重噸以內,僵尸企業和空殼公司基本處置完畢。
“除了在化解落后產能以外,我們還將鼓勵企業尋找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利用原有的技術和裝備資源,發展鋼結構加工,機械加工,裝備制造和鐵水加工貿易等項目,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轉型發展物流產業”,曾炳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