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舶工業結構調整的重慶思路
2016-12-07 17:08:47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船型標準化杠桿效應凸顯
談及造船業就不得不要說到現有的船舶運力情況,在造船業去產能的同時,航運公司也在忙著去庫存,在國家相關鼓勵政策的激勵下,近年來,重慶老舊船舶拆解工作推進順利,已經相繼淘汰老舊運輸船舶1240艘,減少低質運力100萬噸。
“2015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船舶報廢拆解和船型標準化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15]977號),將補貼政策延續到了2017年12月31日”,張勝鵬說,這無疑將有助于進一步推進老舊船舶拆解,加速航運業淘汰落后產能。
重慶河牛船務公司董事長譚建強說,由于補貼政策規定的是船齡15年以上的船舶才可以申請補貼資金,但是我市有一大批船舶是在2006年前后建造的,而這批船舶有大部分已經不適應現在的航運的需要,特別是散貨和集裝箱船舶由于沒有貨源,有大部分被閑置。
目前,重慶水運干散貨運力的過剩量達到30%以上。“產能的過剩直接導致了干散貨水上運輸企業面臨著買方市場的窘境”,重慶強源船務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運力的過剩導致了眾多船舶無貨可運,其公司的干散貨船在2016年上半年只運行了3個航次。
“如果可以進一步延長政策的時限,同時將10以上船齡的船舶也納入到補貼范圍內,那么僅重慶市就可以再淘汰落后運力20萬噸以上”,譚建強分析說,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航運企業的運力負荷,也可以帶動全市船舶工業的發展,進而提供潛在的訂單機會。
在張勝鵬看來,“船型標準化”的相關政策可以為航運業和船舶工業提供雙向的利好,可以起到一個行業經濟杠桿的作用,撬動雙方實現共贏發展。因此,他希望相關政策能延續下去,并拓寬補貼范圍。
船企多向轉型初見成效
“我們從最多的時候年虧損1億元以上,負債近10個億,到去年虧損減少到5000萬”,吳躍說,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實現扭虧為盈。
據介紹,自2013年以來,雖然重慶東風船廠沒有接到一張造船訂單,但是企業卻在不斷的轉變發展方向,在多個領域實現了突破。
東風船廠利用自己擁有的2.5公里優質岸線資源和500畝的廠區土地,開展了商品車的滾裝運輸業務,涉足物流產業,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現金流和利潤,對維持企業自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東風船廠還發揮其雄厚的造船技術優勢,開展修船業務,重慶的10余艘豪華游輪的檢修都是在該廠進行的。此外,東風船廠還涉足了鋼結構的生產,參與了重慶軌道交通工程、立交工程的建設,生產了包括輕軌導向梁在內的多種高端工程鋼結構產品,并獲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