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成船舶海工企業市值上漲:造船強周期未完待續
2024-01-08 18:04:53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23年,市值前10位的船舶海工企業中七成企業市值上升。中國造船業攬獲全球六成訂單,三年蟬聯全球接單冠軍;油價走高激活油氣開發市場,海工市場裝備份額保持全球領先
經過20年周期迭代,全球造船業格局已發生變化,逐漸從中日韓“三足鼎立”轉向中韓“兩強爭霸”。2023年,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同步增長,攬獲全球六成訂單。
中國造船業加速邁向高端領域。2023年,隨著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命名交付,中國已集齊造船領域三顆明珠;中國在LNG運輸船領域市場占有率已升至30%,創歷史最高紀錄。供給擴張有限疊加需求長期旺盛,中國造船強周期已開啟并將繼續。
海工市場供需趨緊。供給端上,海工裝備新訂單處于低位,老舊裝備加速拆解,海工裝備船隊供應量下行;需求端上,俄烏沖突疊加紅海事件持續發酵,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油價進入上行通道,激活油氣開發市場,行業景氣度持續向上。
全球造船市場:供給疲軟 造價堅挺
過去兩年,由于訂單累計基數效應持續擴大,全球新造船訂單量放緩。根據克拉克森2023年12月31日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累計新船訂單成交量為4149萬修正總噸(CGT),同比下降18.7%。
克拉克森認為,全球新造船市場正面臨產能不足的局面,供給疲軟,需求旺盛,新造船市場仍屬于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下,新造船價格指數維持高位。根據克拉克森數據,2023年11月新造船價格指數報收177.07點,環比增長0.6%,同比增長9.5%,創2009年以來的新高。
中國造船市場在2023年成績斐然。根據克拉克森數據,2023年中國新船訂單量達2446萬CGT,市場占有率達58.9%,較2022年提高近10%,穩居全球第一。2023年前11月,三大造船指標同步上漲。全國造船完工量3809萬DWT,同比增長12.3%;新接訂單量6485萬DWT,同比增長63.8%;手持訂單量1.34億DWT,同比增長29.4%。
在綠色轉型大勢下,新能源訂單繼續發力。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船舶新接訂單中綠色船舶占比近50%,廣船國際綠色訂單占比近60%。綠色航運需求具有長期成長性,利于全球造船市場在更新需求支撐下維持高活躍度。
中國造船市場:周期走強 整體向榮
造船業強周期啟動已是行業共識。從供給維度看,因船廠產能受限,供給擴張困難。需求維度看,上一輪造船強周期(2002—2008年)由產能擴張導致的船隊運力基本出清,船舶拆解周期性基本跨度在20年,替換需求長期旺盛,造船企業在2023年迎來量價齊升的確定性增長。
2023年,中國造船業交出亮眼成績單,包攬全球近六成訂單,三大指標全球領跑,擠進《2023年中國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市值榜》)中的5家造船企業市值均實現同比增長,整體向榮。
2023年,中國船舶表現搶眼,市值達1316.56億元,同比增長32.14%,在《市值榜》中上升1位,排名第2位,在市值前10位的中國船舶海工上市公司中繼續排名首位(見圖1)。旗下江南造船、滬東中華和上海外高橋造船均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生產經營任務。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成功完成交付,推動中國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布的全球首型、世界最大2.4萬TEU型核動力集裝箱船型在近零排放領域獲得廣泛關注。
中國重工市值達941.72億元,同比增長18.34%,在《市值榜》中上升1位,排名第4位。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為303.02億元,同比增長16.72%;凈利潤為負1.11億元(2022年為負12.50億元),實現大幅扭虧。其中營業利潤為3361.48萬元,同比扭虧為盈,現金流量狀況也有所改善。公司深入實施“成本工程”,持續壓降制造成本,加強精益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經營效率。
中國動力市值達393.88億元,同比增長19.21%,在《市值榜》中上升4位,排名第14位。受益中船集團在造船業龍頭地位,中國動力手持訂單飽滿,業績確定性強。錦上添花的是,下游造船價上行、綠色燃料滲透率提升及鋼價下跌,進一步增厚盈利能力。
揚子江船業市值達316.52億元,同比增長13.66%,在《市值榜》中繼續排名第20位。這家頭號民營船企在2023年三季度專攬熱點船型,在油船新造船價格指數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情況下,承攬成品油船訂單,創近10年新高。旗下子公司為經營目標鏖戰,截至9月底,揚子江船業超額完成年度接單目標的2倍,達60億美元。
中船科技市值達279.4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18.9%,在《市值榜》中排名上升20位至第22位。2023年公司超百億元資產重組落地,8月通過定增募資87.43億元。在造船行業良性發展與遠洋海軍裝備建設背景下,受益于去產能、產品結構升級和產業集中的紅利,中船科技市值得到大幅提升。
中船防務市值達265.78億元,同比增長26.80%,在《市值榜》中上升1位,排名第23位。公司擁有黃埔文沖核心造船資產,受益于船舶行業周期復蘇、量價齊升,中船防務市值大幅上漲。
中國海工市場:市值普降 發展可期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海工裝備新造價格保持向上勢頭,主要船型價格均上漲,其中超深水鉆井船新造價格同比漲幅高達22%,400英尺自升式鉆井平臺新造價格漲幅接近18%。海工支持船漲幅較小,同比增長約5%。
受益于當前國際油價走勢,海上油氣開發活躍,租賃市場漲勢喜人?死松9な袌鲋笖颠_102.33,已經超過2014年高峰時期的水平。全球自升式鉆井平臺平均租金達12.17萬美元/天,環比上漲2.7%,同比上漲13.8%;浮式鉆井平臺平均日租金達31.16萬美元/天,環比上漲1.5%,同比上漲19.9%。
2023年,全球經濟復蘇動力增強,帶動石油、天然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海工市場受益于國內天然氣增儲上產,“三桶油”7年行動計劃利好帶動,油服行業整體趨勢向好。
中海油服市值達563.79億元,同比下降12.5%,在《市值榜》中繼續排名第8。三季報顯示,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上漲21.7%、9.9%,業績保持穩健;诮鹑谑袌隼什▌,為助力油服工作量提升上調資本開支,影響市值。
海油工程市值達262.63億元,同比下降1.98%,在《市值榜》中排名下降3位至第24位。根據公司三季報,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達65億元,同比下降15.76%,業績受收入確認影響。但海油工程2023年新簽訂單表現搶眼,前三季度新簽訂單同比上漲51%,依托行業景氣度上行,前三季度手持工作量飽滿,實現歸母凈利潤13.73億元,同比增長64.40%。
在《市值榜》上,中集集團與振華重工業務多樣,不止于海工。其中中集集團市值達447.64億元,同比上漲37.57%,在《市值榜》中上升8位,排名第11位。2023年三季報顯示,三季度,中集集團實現營收345.5億元,同比下降6.64%;實現歸母凈利潤9702.1萬元,同比下降83.25%。前三季度,中集集團實現營收951.24億元,同比下降12.84%;實現歸母凈利4.96億元,同比下降84.1%。作為集裝箱制造龍頭,中集集團集裝箱制造業務占比最高,2023年業績受集裝箱銷量下降影響。但海工業務欣欣向榮,收入67.33億元,同比增長70.49%;手持訂單達51億美元,同比增長141%。
振華重工市值達136.76億元,同比下降2.49%,在《市值榜》中下降2位,排名第32位。受原材料價格波動、人工和環保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振華重工整體盈利能力偏弱。
展望2024年,傳統動力的老舊船舶面臨效率下行窘境,在“碳中和”與環保新規批量落地的背景下,綠色船舶新建與改裝動能將持續。造船業供給側改革下,行業大量產能正在出清,造船強周期的“齒輪”已轉動。新造船訂單方面,集裝箱船與LNG船訂單或減少,能源危機疊加油輪船隊嚴重老化,新訂單可期。海工市場已具備周期重啟的基本特征:油價攀升、裝備租金居高不下、裝備利用率高企。盡管五大海工企業中三家市值下降,但海工業務均有亮眼表現。海工市場經歷多年蟄伏,伴隨海工裝備市場出現修復性反彈,市場已進入復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