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風遠航向未來——中國航運業發展歷程回顧
2024-11-05 20:02:35
來源:國資報告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10月1日,69名在黎巴嫩中國公民及11名外籍家屬搭乘中國遠洋海運“新廈門號”輪安全抵達塞浦路斯。
祖國召喚,使命必達。
1961年首次參與印尼撤僑以來,中國遠洋海運在與共和國同行的歲月中,先后承擔了印度、泰國、也門、索馬里、剛果(布)、所羅門群島、利比亞等數十次中國海外大規模撤僑行動,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央企擔當,展現了“大國船隊”的責任使命。
現代社會,隨著航空、陸運等交通運輸科技水平的持續進步,全球物流網絡越發健全完善。但是海運業依然以其適貨性強、網絡覆蓋面廣、成本低廉等獨特優勢牢牢占據著國際貿易首選運輸模式的地位,直至今日,海運貿易量仍占全球貿易總量的90%以上。除了原油、礦石、糧食這些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海運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阿根廷飛馳的地鐵、非洲孩子踢著的中國足球、美國家庭用著的中國家電、中國人餐桌上的智利車厘子和法國紅酒……每件物品都帶著海水的味道。
中遠海運“永盛”輪首航北極東北航道并破冰南極
75年來,從寸板無法入水,到獨據世界一極,中國航運業走過了一條白手起家、飛速發展的趕超之路。目前,中國海運量約占全球的26%。中國的港口規模、船員數量、造船產量、海運船隊規模等穩居世界前列。
75年來,中國航運業形成的圖強報國、同舟共濟、改革創新的行業特質,引領著行業不斷駛向遠方。
圖強報國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航海業。鄭和七下西洋,帆檣林立,譜寫了先民探海的絕唱。
然而,世界步入大航海時代之后,中國逐漸落后了。
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的109年間,東西方列強控制了中國海關和對外貿易,控制了中國的海陸交通事業。
1872年,為了打破外國勢力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李鴻章創辦了招商局集團,掀開了中國航海業現代化發展的序幕。
1873年,招商局輪船“伊敦”輪由上海首航香港,開辟了中國第一條近海商業航線。同年,招商局開辟了至日本的中國第一條遠洋商業航線。
內憂外患、命運浮沉。
抗日戰爭爆發后,飽經戰火蹂躪的招商局不畏艱難險阻,承擔了軍、民、商貨運輸的重任,保存了民族航運業的有生力量,也確保了后方戰時運輸。
隨著戰事升級,為了延緩日軍進攻,招商局毅然決然在長江上自沉局輪24艘(占招商局船舶總噸位的40%)阻塞航道,阻擋日軍西進。
曙光在望,未雨綢繆。
1948年,黨中央計劃成立屬于自己的輪船公司,起名華夏企業有限公司,隸屬于華潤公司。該公司的一艘3500噸的二手客貨船“東方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擁有的第一艘遠洋貨船。
華夏公司成立后,支援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完成突破“封鎖禁運”、搶運戰略物資等任務,為新中國遠洋船隊的建立作出貢獻。
新中國第一艘升起五星紅旗的海輪——“海遼”輪
1949年9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香港招商局所屬“海遼”輪在從香港赴汕頭航行途中,船長方枕流率領全體船員宣誓起義。歷經九天九夜驚險航程,于1949年9月28日勝利到達大連,升起了中國商船的第一面五星紅旗。1949年10月24日,毛澤東主席發電報至方枕流船長和全體船員,表示祝賀和嘉勉。
新中國的成立,讓風雨飄搖的招商局迎來了新生,招商局輪船公司、招商局廣州分公司,先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在“海遼”輪起義的鼓舞下,1950年1月15日,香港招商局和13艘輪船集體起義。起義歸來的海輪,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要的海上運輸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西方國家的百般圍堵下,中國通過各種努力,先后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和外貿關系,并與波蘭等友好國家建立了海運合作企業。隨著海運量的持續增長,建立一支自營船隊成為當務之急。
經國務院批準,承擔著籌建自營船隊任務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于1961年4月27日成立。
為了建立新中國自己的遠洋運輸船隊,周恩來總理從國庫中特批26.5萬英鎊,從希臘購買了一艘名叫“斯拉貝”的郵輪,經過修理改造后,改名“光華”輪。1961年4月28日,首次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國外的“光華”輪啟航,標志著新中國遠洋運輸事業的開端。
1964年12月,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下,中遠公司大膽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以香港為平臺,利用銀行貸款購進“黎明”號貨船,開創了“貸款買船,贏利還貸”的企業發展模式。利用這條特殊渠道,到1978年底,中遠船隊運力達到510艘、857.36萬噸,相當于在短短幾年里,國家不花一分錢就凈掙了六七百萬噸船?焖俨饺肓撕竭\大國行列。
改革開放為我國航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香港招商局成為先試先行的“受益者”。
1979年,總部位于香港的招商局調整組織機構,增設船務部。交通部指示廣州遠洋將“臨江”輪調撥給招商局使用,該輪成為招商局重組航運業務的第一艘船。
1997年7月1日,上海海運(集團)公司等5家交通部直屬企業組建為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此外,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后合并組建為中外運長航)均有航運業務。
艱難起步,后發先至。
75年來,我國航運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了從追趕、跟跑到引領的歷史性轉變。
世界第二代超大型礦砂船——“遠河海”輪
目前,吸納中外運長航之后,招商局的運力規模在全球非金融船東中排名第二。其中,超大型油輪(VLCC)和超大型礦砂船(VLOC)船隊規模均列世界第一。
由中遠集團、中海集團合并重組的中國遠洋海運更是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綜合航運企業和全球最大的碼頭運營商,用全球1/18的運力承運了全球1/10的海運貿易量。
風雨百年,奮斗不息。
“一部中國近代航運史,就是一部愛國奮斗史。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新中國,航運事業才能持續做強做優做大。”中國遠洋海運董事長萬敏說,75年來,中國航運人始終堅守星辰大海、牢記“國之大者”,在助力國民經濟、保障國計民生、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著頂梁柱、壓艙石作用。
同舟共濟
腳踏“浮動國土”,面對驚濤駭浪,遼闊無垠的海面上,再大的船舶,不過滄海一粟。因此,航運人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同舟共濟的道理。
同舟共濟,體現在融入全球。
航運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
1951年6月,中國和波蘭合資組建了中波輪船股份公司,開辟了第一條溝通亞歐的國際遠洋航線。
1978年末,我國船舶已航行99個國家和地區的410個港口。
1978年9月26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平鄉城”輪裝載162個集裝箱從上海港起航,先后抵達澳大利亞悉尼港、墨爾本港,開辟了新中國第一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結束了中國沒有海運集裝箱運輸航線的歷史。
1979年1月,中美恢復建交。同年3月25日,中遠貨輪“柳林海”輪從上海港出發,橫跨浩瀚的太平洋。4月18日上午10時30分,“柳林海”輪抵達美國西雅圖港,順利靠泊在91號碼頭,恢復了中斷30年的兩國海上運輸航線。
“柳林海”輪船員在船長貝漢廷率領下,列隊下船參加慶祝大會,受到美國朋友和華僑熱烈而隆重的歡迎。貝漢廷在現場說:“雖然我們開來的是空船,但裝滿了友誼。”
之后,“柳林海”輪運送了36000噸小麥回國,以實際行動打破了中美關系的堅冰。
有海水處,皆有中國船。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航運業加速發展,航線遍布世界上近200個國家的一千多個港口,形成了有效覆蓋全球的運輸網絡。
同時,中國還在全球各地投資建設了諸多港口。
比如,招商局集團在吉布提共和國復制了蛇口綜合開發模式4.0,同步開發“前港”“中區”和“后城”——即以港口為龍頭和切入點,以臨港的產業園區為核心和主要載體,系統解決制約東道國產業轉移的軟硬環境短板,打造國際產能合作的平臺。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簡稱比港),希臘語中意為“扼守通道之地”。多年前,比港經營陷入困境。2008年,中遠集團與希臘方面簽署特許經營權協議,2010年接管比港二號、三號集裝箱碼頭,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國外獲得港口的特許經營權。2016年中遠海運集團收購比港港務局67%股權并接手港務局經營。
十多年來,中國遠洋海運對碼頭建設和升級投資已超過6億歐元。如今,比港已成為地中海第一,歐洲第四大港口和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
2019年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參觀比港時表示:“今天我在這里看到,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不是口號和傳說,而是成功的實踐和精彩的現實。”
同舟共濟,體現在協同發展。
一直以來,航運市場的主體之間、航運與相關產業之間,不管是爭奪市場份額,還是分配供應鏈價值,習慣于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式,其結果是全行業盈利水平低下,結構性運力過剩,服務的整體性不足等。
2016年,中國遠洋海運集運聯合達飛、長榮、東方海外組建了“海洋聯盟”,總運力達到655萬標準箱,全球市場份額達到29.8%,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聯盟。
2004年,中遠集團發起召開了國際海運年會,2016年,中國遠洋海運發布 “國際行業合作機制”倡議書,并隨后與17家港航企業達成了“博鰲共識”,提出“當前,反壟斷已經不是國際航運業的突出問題,反傾銷才是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這一理念得到了全球航運公司的普遍支持。
與之相伴的,是我國船舶制造業的發展壯大。目前,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占全球比重均超過一半,三大指標已經連續14年世界第一。同時,船舶產品的大型化、高端化進展迅猛,實現了與航運業的相互賦能、共同進步。
改革創新
如同浪尖上的船舶,航運業自古以來,就是起起落落、喜喜悲悲。在風浪中成長,在進出中平衡。航運業始終劈波斬浪,以改革激發活力,以創新迸發動力,破除艱難險阻堅定前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航運業形成了中央多家、地方分散的產業競爭格局。在中央企業中,中遠集團、中海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外運長航等企業均有航運業務。
國際巨頭虎視眈眈,國內企業寸土必爭。
比如,當時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超過40%的業務和客戶重合,船舶、航線、網點等方面投資重復,總體資產利用效率不高、規模效應難以釋放。用業內人士的話說,“水平一樣,打法一致,競爭激烈,內耗嚴重。”
國際巨頭趁虛而入,進一步擠占了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
當時的中遠集團已經是國內最大的海運企業,但集裝箱運力僅排名全球第七,中國海運則排名全球第八。“在國際巨頭眼中,我們就是兩家中型企業,他們對我們‘不屑一顧’,甚至不把我們當成競爭對手。”中國遠洋海運首任董事長許立榮說。
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超大型集裝箱船24188TEU“東方西班牙”輪
為了提升國內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中國供應鏈的安全保障能力,黨中央、國務院先后推動了兩場航運企業的重大重組。
2015年12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公告:“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2016年2月18日,中國遠洋海運在上海掛牌成立。
眾所周知,拆分容易重組難。如何將獨立發展幾十年的四家企業,合并成兩家企業,考驗著執行者的智慧。
“兩家企業,就像兩塊已經凝固的混凝土。要想真正融合在一起,必須打碎之后重新澆筑。”時任中國遠洋海運集運副總經理張煒表示。
在總部層面,中國遠洋海運采用了新設總部、重定職能、新設部門的辦法。人員方面,按照中遠集團與中國海運1.4:1的比例,初步篩選后個別談話。
資產重組層面,涉及多家上市公司。
“中介機構最初建議我們采用吸收合并、資產購買的方式重組。但經過領導小組反復研究,認為這不符合企業既定的發展戰略。”時任中國遠洋海運改革辦副主任朱昌宇介紹說,中國遠洋海運最終創新性地采用了重新定位、分類梳理、合并歸集的方式,確定了集裝箱運輸、港口經營、航運金融、能源運輸四大專業化上市平臺,即中遠?、中遠海運港口、中遠海發、中遠海能。
2018年7月24日,中遠海運完成對東方海外的收購工作,集裝箱船隊規模達到300萬標準箱,迅速進入全球班輪行業第一梯隊,成為全球第三大班輪公司。
2019年5月6日,中遠海運收購勝獅貨柜旗下五家集裝箱制造公司,造箱產能躍居全球第二。
經過幾年時間的補鏈、強鏈,中國遠洋海運形成了以航運、港口、物流等為基礎和核心產業,以數字化創新、產融結合、裝備制造和增值服務為賦能產業的七大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之間的協同更加嚴密,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化發展意識穩步提升,在航運產業鏈中的引領作用得以更好發揮。
截至2023年底,中國遠洋海運經營船隊綜合運力8532萬載重噸/1114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集裝箱船隊規模158萬TEU,居世界第四;干散貨自有船隊運力3352萬載重噸/365艘,油輪船隊運力1785萬載重噸/120艘,雜貨特種船隊300萬載重噸,均居世界第一。
中外運長航并入招商局之后,先是被作為獨立二級公司單獨管理,隨著融合程度加深,又開始了多輪專業化整合。
2017年12月,來自中外運長航的長航集團調整為招商局集團二級公司。目前,長航集團能夠實現遠洋、沿海、長江全程物流服務,是中國最大的內河航運企業。
2018年5月,來自中外運長航的中國外運被調整為招商局集團二級公司,定位為招商局集團物流業務統一運營平臺和統一品牌。原二級公司招商局物流降為三級企業,由中國外運管理。
對于中外運長航旗下的遠洋航運資產,招商局則陸續將其整合到招商輪船旗下。
2016年,招商輪船收購中外運油運的超大型油輪(VLCC),自營VLCC數量躍居世界第一。
2017年,招商輪船向中外運長航旗下的經貿船務購買其持有的恒祥控股、深圳滾裝、長航國際及經貿船務香港各100%股權。
2020、2021年,招商輪船連續收購中外運航運、中外運集運,解決同業競爭問題的同時,注入了優質的集裝箱運輸資產。
為紀念招商局購買的第一艘輪船“伊敦”輪,2022年9月24日,招商輪船將在大船集團訂造的全球首艘雙翼動力風帆VLCC命名為“新伊敦”
通過實施內部專業化整合,招商輪船逐漸形成了“2+3”的業務布局,即以油氣、干散貨為雙核心,集裝箱、滾裝運輸、特種運輸等相關船隊為有機補充。截至2024年6月底,招商輪船運力規模在全球非金融船東中排名第二。其中,超大型油輪(VLCC)和超大型礦砂船(VLOC)船隊規模均列世界第一;LNG船舶訂單保有量國內領先;滾裝運輸船隊國內領先,年運輸汽車能力超過120萬輛;集裝箱運輸船隊亞太區域一流,服務網絡覆蓋中國沿海及亞太地區主要港口。
整合告一段落,創新永無止境。
招商輪船目前正著力推動船岸一體的智能化研發,布局挖掘船舶運行大數據價值,主導研制船舶營運可視化平臺,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致力于推進更加安全、高效、環保的船隊運營管理。
萬敏表示,中國遠洋海運將始終把建設世界一流航運科技企業作為企業愿景,錨定數字智能與綠色低碳兩大賽道,加快發展全球數字化供應鏈、綠色低碳智能船舶研制、船用新能源、智能航運四大戰新產業,加快推動集團從傳統航運企業向航運科技企業轉變,用科技創新點燃航運業中國式現代化強勁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