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包攬”訂單!中國造船業連續兩月霸榜
全球新造船市場今年迎來創紀錄的繁榮時期,新簽訂單數量和金額雙雙實現了顯著增長。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9月份,中國船企再一次以接近90%的市場份額“包攬”訂單,蟬聯月度接單榜首位。
根據克拉克森10月8日發布的數據,今年9月,全球新船訂單成交量為90艘、289萬修正總噸(CGT),以CGT計同比減少25%,環比減少49%。其中,中國承接了65艘、248萬CGT,以86%的市場占有率占據榜首;韓國承接了14艘、34萬CGT,市場占有率僅為12%。
今年1~9月,全球累計新船訂單成交量為1733艘、4976萬CGT,以CGT計同比(1657艘、3631萬CGT)增長37%。其中,中國承接了1222艘、3467萬CGT,市場占有率為70%,位居第一;韓國承接了201艘、872萬CGT,市場占有率為18%,排名第二。
截至今年9月底,全球手持新船訂單量為1.4922億CGT,其中,中國手持新船訂單量達到8279萬CGT,環比增長2055萬CGT,以55%的市場占有率繼續穩居第一;韓國手持新船訂單量為3821萬CGT,環比減少73萬CGT,市場占有率為26%,位居第二。
進入2024年以來,中韓兩國在全球造船市場上再次展開了激烈交鋒。其中中國在1月、3月、4月、5月、6月、8月、0月均占據接單榜首位,韓國在2月、7月奪得第一,中國造船業的接單優勢不斷擴大。特別是在4月至6月連續三個月來,中國船企單月接單市占率均在75%以上,而韓國船企在此期間的市占率不足15%,6月接單市占率更低至10%以下。
在7月份一度輸給韓國之后,今年8月中國造船業發起強勢反擊,以高達90%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重返月度接單榜首位,而韓國船企的市占率降至僅2%。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在過去兩個月來接單量大幅落后,但10月開局韓國造船業突然爆發,10月2日當天韓國造船三巨頭單日接獲價值2105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11.13億元)的新船訂單,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十余年間的首次。
其中,HD韓國造船海洋接連獲得三家船東5艘新船訂單,包括2艘全球最大150000立方米極大型乙烷運輸船(ULEC)、2艘LPG運輸船和1艘LNG加注船。三星重工接獲2艘174000立方米LNG運輸船訂單,韓華海洋獲得商船三井LNG-FSRU(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及再氣化裝置)訂單。
今年以來,全球新造船市場強勢復蘇,新船訂單量和新船價格都有顯著增長?死松赋,按噸位(GT)計算,今年前9個月新船訂單總量為9360萬GT,已經超過了2022年和2023年的全年訂單總量(均為約8700萬GT)。
克拉克森預計今年全年新船訂單量很有可能突破1億GT大關,創下又一歷史高點。在此之前,年度訂單量超過1億GT的僅有2006年、2007年、2008年、2013年和2021年這五年,其中2007年訂單量高達1.72億GT,是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新船價格仍保持持續上升趨勢。截止今年9月底,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指數(Newbuilding Price Index)為189.96點,同比上升了8%,與2020年9月相比上升了50%。自2020年11月以來,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指數已經連續46個月上漲。
就新造船投資額來看,今年前9個月新船訂單總金額高達15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952億元),是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值。新造船平均價格已經達到了9000萬美元,比2022年創下的高點高出30%,且遠高于過去十年接近5000萬美元的平均水平。
克拉克森指出,綠色技術應用加速、更高價值的船型組合層出不窮,以及船東訂購船型大型化等因素共同推動了新船訂單金額的上漲。舉例而言,LNG雙燃料大型集裝箱船的價格比傳統燃料船舶高出約3000萬美元;而且今年訂造的新船平均噸位為5.4萬GT,創歷史新高;包括液化氣船、集裝箱船和郵輪在內的高附加值船舶新船訂單,占今年整體訂單量的近50%(按GT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