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五年地緣政治與運力過剩牽動全球航運市場命運
2024-12-27 19:34:00
來源:海運圈聚焦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近日,航運數據分析機構Signal在《2024年度市場回顧》報告中指出,地緣政治和全球船隊增長是未來五年影響航運市場的關鍵因素。
Signal表示,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局勢正在重塑貨運市場,這些挑戰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并擾亂了傳統的貿易模式。美中貿易緊張關系、俄烏戰爭的久拖不決,以及中東局勢的日益不穩定,都對航運業造成了顯著沖擊。其中,作為全球關鍵海上通道的紅海已因沖突而中斷,直接影響了船舶的使用與貿易流向。這些挑戰導致運營成本上升、航線變更和保險費上漲,對整個航運業產生了連鎖反應。
然而,干散貨和油輪市場的變化并不僅僅由地緣政治動蕩所主導。一個關鍵因素是航運市場上持續的船舶供應過剩問題。
過去八年,全球船隊的增長一直顯著,尤其是在干散貨和油輪領域,航運業對這些領域的投資不斷增加。Signal數據顯示,干散貨船(載重量超過 20,000 噸)和油輪(載重量超過 25,000 噸)的數量一直在穩步增長,干散貨船總數超過 12,000 艘,油輪總數超過 6,000 艘。
隨著船舶數量的穩步增加,市場卻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船隊的平均年齡逐漸上升。服役船隊的平均船齡持續上升,到 2024 年,油輪船隊的平均服役年限接近 15 年,干散貨船隊的平均服役年限超過 12 年。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過去三年內船舶拆解活動大幅減少。老舊船舶的淘汰放緩,不僅未能有效減輕市場供給壓力,還導致了市場的不平衡加劇。
干散貨市場方面,對于超靈便型船和靈便型船等較小的船型,淘汰老舊船只取得了進展,然而這還不足以抵消未來兩年預計的整體船隊增長,因為新船交付繼續增加運力。在巴拿馬型船中,前景反映出一種特別積極的擴張。交付時間表顯示,2026 年將有 100 多艘新船,2025 年將有約 94 艘,引發了對潛在運力過剩的擔憂,這可能會進一步給運費帶來壓力。對于海岬型船而言,情況更加穩定,預計超大型礦石運輸船 (VLOC) 類別的船舶交付數量有限,且目前的時間表表明 2026 年將增加新船,,預計每年的新好望角型船舶數量不會超過 40 艘,與 2020 年(海岬型船交付高峰年)的激增相比,擴張更為可控。
Signal表示,這一結構性不平衡抑制了運價的回升,盡管市場在某些時期出現了需求的激增。更為復雜的是,全球航運船隊亟需現代化,以實現環保目標,如碳中和和適應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盡管一些采用綠色技術的新造船訂單仍在持續,但如果不通過積極拆解老舊船舶,這些新船的加入可能會進一步擴張船隊規模,加劇市場的供需失衡。
該機構認為,加劇船舶供應另一大問題的是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出口流向變化以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沖擊,全球原材料和能源商品需求的增長并不均衡。
對于干散貨市場而言,過去一年需求波動較大,主要受到煤炭、鐵礦石和谷物等重要商品需求的影響。盡管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速放緩,但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強勁需求仍為干散貨市場提供了支撐。
航次數據表明,巴拿馬型和超靈便型船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在煤炭運輸領域。預計這種競爭將在塑造未來一年的市場動態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盡管全球不斷推動可再生能源,但煤炭在干散貨運輸行業,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煤炭需求仍然受到這些快速發展經濟體的能源需求的嚴重影響,這種需求很可能仍然是推動干散貨市場的重要因素。
然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尤其是持續的貿易爭端和區域沖突,帶來了市場的高度波動,特別是在關鍵商品領域。預計這一趨勢將在未來一年繼續,供應鏈的中斷和環境法規的出臺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船隊運營和運價走勢。
油輪市場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也不容小覷,尤其是原油需求的波動和生產削減直接影響了全球航運路線。盡管油價在過去一年保持波動,但全球原油消費的減少以及國際貿易流向的變化,給油輪市場帶來了壓力。然而,隨著精煉產品需求的回升以及部分地區的運輸量增加,油輪市場也有了復蘇跡象。但能源市場的動態變化、向更清潔能源轉型的趨勢以及地緣政治關系的變化,將繼續對油輪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展望2025年,Signal認為,航運業的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船舶拆解活動的停滯,令市場對新船加入的吸納能力產生了擔憂。同時,地緣政治的復雜局勢也使得市場預測變得更加謹慎。貿易摩擦、政策變化以及不斷變化的國際政策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不確定性,市場前景充滿了不可預見的風險。
在未來五年,航運行業將面臨一系列重重挑戰。船東們需要采取戰略措施,化解船舶過剩問題,平衡船隊更新與需求增長,并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政策變化、技術創新和行業的合作努力將是決定航運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最終,航運市場的均衡將需要在淘汰低效船舶、激勵可持續發展實踐和靈活應對經濟及地緣政治沖擊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