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發經費連續6年增長還不夠?韓國造船界急了
盡管韓國造船企業在研發(R&D)方面的經費投入已連續6年實現持續增長,但過去近10年的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值) 始終低于1%。對此韓國業界表示,中國正憑借龐大的研發人力規模,逐步縮小與韓國在造船技術上的差距,因此韓國造船業亟需果斷進行前瞻性的研發投資,鞏固韓國在全球造船業的技術領先地位。
韓國造船海工裝備協會(KOSHIPA) 4月6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韓國造船業的研發費用在2018年降至2005億韓元的低點后便逐年穩步攀升,2019 年達到2656億韓元,2020年為3062億韓元,2021 年為3163億韓元,2022 年大幅增長至4331億韓元,2023年進一步提升至5075億韓元。盡管2024年的具體數據尚未正式統計,但僅HD韓國造船海洋、韓華海洋、三星重工等韓國三大船企的研發投資金額就已達5479億韓元(按年度平均匯率約合28.73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前一年的總和。
從各企業的年度報告來看,HD韓國造船海洋及其3家子公司(HD現代重工、HD現代尾浦、HD現代三湖)去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較前一年增長了13.0%,總計達3981億韓元;三星重工的研發投資額為832億韓元,增長了22.3%;韓華海洋則投入666億韓元,較上一年減少了12.6%。韓華海洋相關人士對此解釋道:“2023年,公司為引進技術相關系統支付了一筆一次性經費。若加上這部分支出,實際研發投入規模與2024年基本相當。”
韓國業界分析認為,三大船企積極順應全球環保新規的發展趨勢,將研發重點集中于高附加值環保船舶的開發。HD韓國造船海洋正在研發基于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SMR)的核動力船舶,并成功攻克了船用液化氫儲罐及真空隔熱技術;韓華海洋的4萬立方米大型液化二氧化碳運輸船去年獲得了美國船級社(ABS)頒發的原則性認可(AIP)證書;三星重工則從韓國船級社(KR)取得了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的原則性認可證書。
盡管韓國造船業的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但近10年來,其研發費用在營業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低于1%,這與韓國國內前1000家企業3 ~4%的平均水平形成了鮮明對比。
統計數據顯示,韓國造船業研發投資額占營收比重在2014年達到1.69%的峰值后,自2015 年降至1.06%,此后便一路下滑,多年來始終維持在不到1%的較低水平。其中,2016年為0.5%,2017 - 2019 年均為0.6%,2020年為0.7%,2021 年為0.8%,2022 年為0.9%,2023年為0.8%。2024年,三大船企的這一比例也均未超過1%,其中HD韓國造船海洋和三星重工約為0.8%,韓華海洋約為0.6%。
韓國業界相關人士分析稱:“造船業的營業利潤率相對其他產業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研發投入比例不高。此外,作為需求方的船東,在技術開發方面往往較為保守,也限制了行業的研發投入。”
但與此同時,中國正憑借龐大的研發人力規模,逐步縮小與韓國在造船技術上的差距。據韓國造船海工裝備協會統計,韓國船企的研發人員約1300名,僅占全行業從業人員的1%。而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國造船業研發人員約1.8萬人,是韓國的14倍之多。在中國,研發人員在全體造船業從業人員中的占比達到6%,為韓國的6倍。在中國造船業的強勁追趕下,兩國在環保船舶領域的技術差距正在迅速縮小。韓國科學技術企劃評價院(KISTEP)分析指出,2023年,韓國和中國在環保高效船舶領域的技術差距已縮小至僅0.7 年。
為此,韓國造船界專家們呼吁,韓國造船業為擺脫中國同行的技術趕超,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必須進行前瞻性的研發投資。首爾大學造船海洋工學系教授李信亨強調:“當前韓國船企的研發工作多為滿足船東的即時需求,屬于短期或臨時之舉。只有開展前瞻性研發,推動相關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引導船東的需求,才能鞏固韓國在全球造船業的技術領先地位。”首爾大學教授金勇煥也表示:“傳統上,造船業技術革新速度較為緩慢,存在諸多困難。但如今技術變革的速度遠超以往,環保和數字化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隨著全球環保新規的不斷出臺,這一變化還將進一步加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