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裝箱運價短暫反彈,前景依舊不容樂觀
2024-10-30 19:15:26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據勞氏日報消息稱,盡管近期有跡象表明集裝箱運價趨于穩定,但其前景依然暗淡。
業內專家認為,盡管承運商盈利強勁并推動運價上調,但供需仍不平衡,而且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在計劃于11月1日全面上調運價之前,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反彈6%,其中北歐航線運價躍升14.2%。
集運咨詢公司Linerlytica在其最新報告中稱:“裂痕已經出現。由于承運商仍不愿減少運力部署,預計未來一周運價將進一步打折。”
上海一位專門從事中歐貿易的貨運代理人也持相同觀點。他說,由于需求沒有增加,運價將主要取決于承運商在減少運力(如停航)以支撐市場方面達成的共識。然而,在是否有望達成這樣一項協議的問題上,各方看法似乎存在分歧。
CMA CGM于10月28日宣布,將從11月15日起繼續提高亞洲至北歐航線的運價。從11月1日起,20英尺集裝箱的運價將從2200美元上漲到2900美元,而40英尺集裝箱的運價將從4400美元跳漲到5400美元。
但隨后馬士基公布了低于預期的運價下調。數據顯示,這家承運商在第46周(11月11日至17日)第二次開通的上海至費利克斯托航線上,將運價從之前的約2600美元/TEU和4500美元/FEU分別降至約2000美元/TEU和3500美元/FEU。第47周新航次的報價為2330美元/TEU和4020美元/FEU。
Linerlytica表示:“運價下調已經開始,馬士基和HMM都下調了報價,而其他承運商仍在堅持。”
其數據顯示,11月份遠東-北歐航線的周平均運力預計將比10月份增加9%,比去年同期增加10%。
有跡象表明,承運商在價格和市場份額上的爭奪將重新開始,這也抑制了期貨市場的反彈勢頭。
跨太平洋貿易前景不容樂觀
上周五,至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的SCFI分別上漲1.2%和2.6%,遠低于至歐洲的漲幅。
Linerlytica表示,由于1月份美國東海岸發生的第二次港口罷工,前往美國西海岸的船舶總運力與去年相比增長23%。該公司指出,第三季度美國進口非常強勁,月均進口量達到2021至2022年的峰值。但這些進口量是否能持續下去仍是個問題。
Sea-Intelligence公司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截至2024年8月,美國零售庫存比正常情況高出260億美元,超過后金融危機時代。這可能預示著集裝箱需求放緩。該咨詢公司稱,今年旺季提前到來是因為零售商在銷售之前就已經進貨。“如果這是主要原因,那么這也意味著進口量會隨之急劇下降,這與7月中旬以來跨太平洋即期運價的發展脈絡相吻合。”
2025年承運商經營狀況前景堪憂
盡管馬士基和赫伯羅特在第三季度業績好于預期的情況下上調了全年業績指引,為2024年承運商強勁的盈利能力定下基調,但行業對運力過剩的擔憂似乎有增無減。
穆迪預計,隨著需求趨于正常,集裝箱運輸公司的經營狀況前景堪憂。穆迪在本周的一份報告中稱,自2023年11月起發生的紅海運輸中斷,實際上推遲了2024年預期的運力過剩。
但由于今年船隊將增長10%,2025年將再增長5%,該評級機構預計,無論紅海局勢如何發展,都將出現運力過剩。
該機構表示:“盡管未來船隊規模的增長速度將低于今年,但即便考慮到額外增加的航程距離,其增長速度仍將超過需求增長速度,這將導致運價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