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汽車對石油需求和油船市場影響幾何?
2024-10-28 19:54:42
來源:勞氏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銷量增加,汽油和柴油的消費將出現收縮,這意味著成品油輪市場的增長將很快完全依賴于燃料價格差套利和地緣政治因素。
國際能源署最近的《世界能源展望》首次提供了詳細的預測,指出電動汽車將對運輸燃料(如汽油和柴油)產生的影響,而這些燃料占海運精煉產品貿易的近一半
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有可能在2030年前重塑全球石油市場,同時進一步影響已經動蕩不安的油輪市場,新分析顯示。
國際能源署(IEA)在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中表示,到2035年,全球每兩輛售出的汽車中就有一輛是電動汽車。
IEA表示:“全球范圍內,電動汽車的普及預計將在2030年減少約每天600萬桶的石油需求,到2035年減少1300萬桶。”
“這是基于當前政策設置,預計全球石油需求將在本十年末達到峰值的關鍵原因之一。”
預計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為每天1.017億桶,高于2023年的每天9910萬桶,然后到2035年將下降至每天9910萬桶。
IEA的數據顯示,未來六年內,道路運輸燃料(如柴油和汽油)的需求將增加60萬桶/天,達到4330萬桶/天。
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需求將下降——到2035年降至4020萬桶/天,2050年降至3480萬桶/天。
電動汽車的崛起在中國尤為顯著。根據IEA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國貢獻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60%。
報告指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已經銷售了比傳統汽車更便宜的電動汽車。
今年,中國新車銷售中有一半是電動汽車,而根據IEA的預測,全球范圍內這一比例要到2030年之后才能達到。
今年全球1700萬電動汽車銷量中有1000萬來自中國。
IEA報告稱:“道路運輸的電氣化——再加上與航空旅行競爭的龐大的高速鐵路網絡,以及用于卡車的液化天然氣(LNG)——正在遏制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推動力。”
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將僅增加100萬桶/天,達到1740萬桶/天,五年后將降至1640萬桶/天。
IEA指出,盡管中國道路運輸燃料的消費減少,但石化行業和煉油原料的需求將增加150萬桶/天,主要體現在石腦油和液化石油氣(LPG)的需求增長上。
到2035年,全球汽油和柴油消費的減少意味著成品油輪市場將完全依賴于燃料價格套利和地緣政治因素來推動增長。
在過去三年里,柴油和汽油流動由于俄羅斯石油制裁和胡塞武裝對紅海的襲擊已經發生了兩次調整。
這推動了噸英里需求創下紀錄,并提高了運費率,同時疫情后的精煉產品海運量也有所回升。
根據Vortexa的數據,柴油和燃料油、汽油及相關混合成分占海運油輪貿易的20%,占過去一年所有精煉產品運輸量的近一半。
而石油和液化石油氣的日均運輸量為7000萬桶,柴油和燃料油為800萬桶/天,汽油為570萬桶/天。
中國的原油進口占全球4000萬桶/天海運原油貿易中的978萬桶/天。
盡管IEA描繪了“石油峰值”的情景,但電動汽車普及的速度如此不確定,以至于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測可能會有多達200萬桶/天的變化。
如果六年后電動汽車占汽車銷量的50%,石油需求將達到1.01億桶/天,略高于當前水平,IEA表示。
但如果電動汽車銷量占總銷量的40%,2030年的石油需求預測將達到1.03億桶/天,增加120萬桶/天。
IEA指出,電動汽車銷量可能繼續快速增長有“強大的內在原因”,其中包括去年電池價格下降,導致美國的電動汽車成本降低了1萬美元。
該機構還警告稱,充電基礎設施的推廣延遲也助長了混合動力車型的普及,這可能會減緩電動汽車銷量的增長。
報告指出:“電動汽車的普及意味著從化石燃料為基礎的交通系統向更多依賴關鍵礦產的系統轉變,并將交通和電力部門聯系在一起。”
電動汽車需求的預測也突顯了能源需求從石油向電力轉變的更廣泛趨勢。
根據IEA的數據,電動汽車將使電力需求從目前的115太瓦時增加到2030年的1000太瓦時,這將占同期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15%。
在既定政策情景下,全球電力需求將從2023年的2.6萬太瓦時增加到2035年的5萬太瓦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