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運資本市場的冬眠與覺醒:一場金融巨鱷的持久戰
2024-10-27 20:15:31
來源:海運圈聚焦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Wiley Griffiths,這位在本世紀諸多重大航運交易中大放異彩的投資銀行家,如今卻身處一個冷清的航運資本市場。面對長期的交易停滯,他逐漸將工作重心轉向其他交通領域。盡管如此,他的航運情結依然深厚,對航運業的未來抱有堅定信念。其一貫對行業的執著,正昭示著一種“持久戰”思維:在等待航運資本市場復蘇的漫長過程中,Wiley Griffiths不動聲色地累積著人脈和財富,為下一次機會做好萬全準備。
如今的航運資本市場與過往的繁榮景象已大相徑庭。自2015年夏季以來,紐約市場上幾乎沒有新的航運IPO出現,僅有以色列航運公司ZIM在2021年初破局上市,而全球資本市場上的航運交易在2023年也創下了九年來的低點。過往的繁榮景象似乎成了一種遙遠的回憶——曾幾何時,Griffiths和他的團隊主導了Teekay、Scorpio Tankers、Nordic American Tankers和Costamare等航運巨頭的股權交易。但今天,這些大手筆的交易已難再現。運費市場的整體強勢使得船東資金充裕,無需依賴股權融資,而即便是紐約上市的航運公司,其股票也多以凈資產大幅折讓的價格交易,令潛在的資本市場融資機會黯然失色。
Griffiths深知,航運市場的不景氣并非無解的僵局,而是一個正在醞釀機會的調整期。他的樂觀態度源于對市場的深刻洞察以及對長遠布局的執著。在紐約航運論壇上,他談到自己如何在資本市場低迷時拓寬視野,向航空和鐵路等行業拓展業務。
“這是一場耐力的比賽,”他坦言道,“我們依然在和一些優秀的航運企業家與領導者保持密切溝通。這不僅是‘如果’會有交易,而是‘何時’會有交易。”
在Griffiths的眼中,當前的航運業正在經歷一場去繁化簡的整合。許多小規模的航運公司正被并入更大的企業之中,形成了一個以少數幾家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可投資”市場。這種整合并購帶來了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曾經龐雜的船東群體被壓縮成了幾大主要公司。Star Bulk、Costamare等公司通過整合行為已在干散貨、集裝箱等航運領域站穩腳跟。Griffiths對此樂觀表示:“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航運市場的投資流動性將更高。大公司帶來的市場穩定性,能讓投資者不再擔憂退出的困難。”
Griffiths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航運交易中,還延伸到摩根士丹利為希臘船東等高凈值客戶群體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他提到:“過去25年,我們在財富管理領域構建了強大的業務,而這部分業務正是我們穩定的‘壓艙石’。” 盡管船東在資本市場上的交易有所減少,但他們依然把大量資產托管在摩根士丹利。
與此同時,Griffiths對于私募基金在航運行業的布局抱有特別關注。以LNG領域為例,諸如Stone Peak Capital對Teekay LNG的收購、BlackRock投資于GasLog等。這些私募基金在入股后往往會擇機退出,這為未來的IPO市場帶來了潛在機會。Griffiths預測:“這類私募基金最終會選擇出售股份或上市來實現退出。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運輸領域尤其具有吸引力,因為其穩健的現金流和持續的需求。未來,或許我們會看到一批此類公司的IPO。”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Griffiths認為美國整體IPO市場的復蘇為航運業帶來了新的希望。盡管美國的資本市場經歷了兩年的IPO凍結,但自去年春天開始,市場逐漸回暖。他表示:“IPO市場的重開雖然艱難,但也標志著資本市場的活力正在恢復。盡管利率較高,但投資者逐漸接受了這一新常態,重新注入了信心。”Griffiths認為,這一變化無疑會影響到航運市場,尤其是那些通過私募股權融資的公司,將在市場條件適當時選擇上市。
在經歷多年市場寒冬的情況下,Griffiths不僅僅停留在等待。他在積極謀求多樣化業務,將航運、鐵路、航空等領域的資源匯集在一起。這種廣泛的布局讓他在不確定的市場中游刃有余,同時也保持著對航運業的關注。他的投資策略不僅是基于眼前的交易機會,更是對長遠利益的精密規劃。對他來說,航運資本市場的波動只是“長久布局”的一部分。摩根士丹利在航運財富管理、行業咨詢和投行服務上的長久耕耘,為其在寒冬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Griffiths的“持久戰”不僅僅是一種生存之道,更是一種前瞻的戰略布局。
或許對于Griffiths來說,未來幾年航運資本市場的復蘇只是時間問題。在那個“適當的時機”到來之前,他將繼續穩扎穩打,將航運交易、財富管理與市場機遇緊密結合,靜待下一波航運資本市場的春天。他堅信,這場“持久戰”終將迎來回報,而他將站在市場的潮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