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齊上海港國際船供“短板”!國際航行船舶藥械供應“全國首單”落地
2024-10-18 21:54:54
來源:浦東發布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強化高端航運服務自主供給能力。
10月18日,裝滿中成藥和西藥的貨箱從浦東供銷聯社醫藥公司被搬上貨車,裝車后發往外高橋港。到港由采購方——潤通航運服務有限公司清點核查后,將搬運至斯佩恩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管理的外輪“SUSTAINABLE EARTH”號。至此,我國關于國際航行貨船藥械供應的首部地方性管理措施——《浦東新區國際航行船舶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保障若干規定》自10月15日正式施行后,“全國首單”宣告正式落地。
本次在外高橋港補給藥品涵蓋中成藥和西藥等五個品種,由潤通航運服務有限公司向浦東供銷聯社醫藥公司采購供船。這是外高橋港首次,也是中國首次以船供物料方式開展國際航行船舶補給藥械業務。
在國際航行船舶藥械供應“全國首單”啟動儀式上,上海港口協會和遠供、外供、潤通、寶和、蔓意、巨合、殊而特等7家船供服務企業,國藥、上藥、浦東醫藥等3家藥械經營企業共同簽署《船供藥械合作備忘》,共同探索服務模式創新,推動藥械供船業務的深度合作,以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由點到面,從首單業務啟動到培育一批頭部船供企業參與,向全球船公司宣告上海港具備藥械供船服務條件,進一步帶動提升上海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
吸引更多國際航行船舶靠泊上海港補給
據2024年最新發布“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從港口條件、航運服務和綜合環境三個維度評價國際航運中心城市整體發展水平來看,上海已連續5年居全球國際航運中心城市第三名,且與前兩名新加坡、倫敦差距逐步縮小。國際船供作為航運產業的重要一環,業內估算,全球國際航行船舶所需的、原產地在中國大陸的產品約占70%,實際采購量中國約占25%。中國每年供應國際航行船舶業務規模約500億元,上海占1/3(150-180億元)。
船舶補給服務能力是體現港口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據了解,新加坡、釜山、阿姆斯特丹、紐約等國際主要港口均能方便地滿足國際船舶對藥械的合理補給需求。不過,由于此前國內監管政策空白,船供服務企業無法規范地向靠港的國際航行船舶提供藥械補給服務,致使部分補給市場份額流失至新加坡、韓國釜山等國外港口。
上海港航線資源豐富,每年靠泊國際航行船舶超40000艘次,吸引超1500 家船供服務企業開展國際船供業務,如何補齊上海港國際船供生活物資最后一塊“短板”?于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的《浦東新區國際航行船舶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保障若干規定》打通了這一堵點,將引導更多國際船東、船管公司把在上海港補給藥械納入全球航線服務網絡中。
此前,潤通航運就參與了全國首個船舶供應行業地方標準——《船舶供應服務物料產品分類與編碼》的編制工作,在得知浦東新區航運辦及相關職能部門正調研突破時,更是主動參與。
“‘若干規定’出臺對上海的國際船供行業促動很大。”潤通航運董事長王旭表示,“我們參與了這次立法從調研到初步方案及最終出臺的過程,‘若干規定’為船供服務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對標國際的高質量營商環境。”
一項政策的突破,也激活了航運產業鏈,也為更多國內企業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量。浦東供銷聯社醫藥公司成為首家藥械經營企業備案企業。浦東新區供銷聯社主任桑佳表示,“作為藥械供應商,藥械供船規定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業務機會,拓展了國際船舶客戶。我們會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開展船供藥械供應,持續優化服務,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作出貢獻。”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經步入加快推動航運服務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進一步提升樞紐港口綜合服務能力是著力點。市交通委港監處副處長邱平表示,《若干規定》的出臺和首單啟動,是浦東新區回應行業企盼,從政府管理和市場供給側雙向發力的一次積極嘗試,滿足了行業需求,激發了市場活力,吸引更多國際航行船舶靠泊上海港補給,促進上海港口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
藥械供應全過程可追溯
《浦東新區國際航行船舶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保障若干規定》是我國關于國際航行貨船藥械供應的首部地方性管理措施,也是浦東新區獲得中央立法授權后在航運領域的首部立法。
《若干規定》首創國際航行船舶藥械供應模式。在傳統船供模式中創新引入藥械經營企業,形成藥械經營企業、船供服務企業和船公司之間的閉環供應流程;配合海關、海事、藥監、航運多部門在線的信息監管服務平臺,實現藥械供應全過程可追溯的目標。
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蘇國平表示,《若干規定》在傳統船供模式中創新引入藥械經營企業,形成藥械經營企業、船供服務企業和船公司之間的閉環供應流程。對船供服務企業實行有限制的藥械經營許可,即限制供應對象(國際遠洋船舶)和限制藥械品類目錄,由此徹底打通藥械船供流程,健全浦東國際航行船舶藥械供應保障體系。
雖然藥械本身在國際航行船舶物料需求中比重很小,一艘國際航行船舶每年補給費用約為40萬元,其中藥械不超過1萬元。但藥械供船路徑暢通后,意味著上海港對國際船供的服務將實現生活所需全鏈條服務,對船供業務的帶動效應至少在40倍以上。
浦東新區航運辦副主任董曉玲表示,從調研到立法出臺歷時兩年多,《若干規定》有助于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更為豐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有效提升上海港的高水平海事服務能力,進而增強浦東乃至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