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州造船業,潮起又潮落
2016-12-12 16:22:32
來源:臺州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危機
在這樣一片紅紅火火、熱火朝天的表象背后,危機卻悄然而至。
2008年上半年,誰都不會預料到,半年后,臺州造船業將踏上一段坎坷之路。當時,全市實際從事船舶修造企業83家,上半年完工船舶250艘,產量180萬噸,同比增長50%,仍保持全市工業產值產量增幅第一。
船舶企業普遍認為,“無論是船舶修造數量還是建造能力、年產值,臺州均位列全國或全省前茅”,臺州造船業正處在輝煌之中。
資料顯示,當時,我市造船業朝著“大造船、造大船”的大噸位、大馬力、多用途的方向前進,形成了以散貨船、集裝箱船、危險品船(油輪)、工程船為主的四大船舶體系。
全市30多家造船企業陸續上馬,主要分布在三門的六敖、沿赤、泗淋,臨海的上盤,溫嶺的松門,路橋的金清港,玉環的干江等地。與此同時,50%以上的船廠通過改建、擴建等,不斷擴大生產規模。
時任臨海長順造船廠廠長馬仙順應該是較早感到風險的船企老板。2007年下半年,他在大連和秦皇島的碼頭看到,碼頭外浩浩蕩蕩地排著等候停泊的船舶時,突然意識到產能過剩了。2008年元宵過后,他做出一個決定:關閉工廠,轉型修造1000噸級的舾裝碼頭。
在高利潤面前,能做出這般決定的船企少之又少。
最先感受危機來臨的是接外國訂單的造船企業。2008年下半年,國外訂單明顯減少。5年來,飛速發展的臺州造船業第一次碰到阻力。準確地說,這時候還不是阻力,只能說是之前訂單太多,造船廠來不及完工,現在訂單少了,造船廠稍微感到“吃不飽”了。
所以,當時業內人士大多比較樂觀地預測,造船業將要從野蠻生長式發展回歸理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臺州造船業真正受到打擊的是2009年。以溫嶺為例。2008年,溫嶺報備的造船載重噸為133.44萬噸,2009年降到44.26萬噸,相對完工總噸也隨之下降。訂單從國外轉到國內,從大船轉為小船。接慣大單的造船企業,曾經載重噸5000噸以下的船舶單子根本看不上,這時候,1000噸位以下的單子也接了。
與此同時,“優勢”的民營企業暴露出許多根本性問題。首先,企業資本結構復雜。民營企業雖然經營靈活,資金實力畢竟有限,許多看似實力雄厚的船企其實是許多股資本力量集合的結果。遇到危機時,這些資本急于抽回,減少損失。其次,民營企業融資難,形勢好的時候,各路資本主動涌上門,形勢不好的時候,融資難上加難。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銀行催款急,許多企業罵銀行“晴天送傘,雨天收傘”,有些企業抱團要求銀行先收利息,暫緩收回本金,否則,企業宣告破產,銀行也別想得到好處。再次,許多船企技術含量低,競爭力弱。2014年,在100多家國家船舶工業重點扶持企業中,臺州只有一家———臺州楓葉船業有限公司。
實際上,臺州造船業主要是靠民間資本重組和廉價勞動力贏得發展機會的。當危機來臨,這兩個優勢不再明顯,臺州造船業就面臨倒閉的風險。其實,許多臺州船企老板也看到,并且很清楚,跟韓國、日本等發達鄰國相比,臺州(包括國內其它地方)民營造船企業的造船技術相差了幾十年。但是,即使看到差距,也很難一時改變。技術、企業傳統、文化氛圍等因素,并不是簡單嫁接就能成功的。
在臺州,90%以上的造船企業都是民營企業。經濟形勢好,你來造船,我來造船,大家一起來造船。經濟形勢不好,散伙不干。這十幾年間,許多造船企業就是因此出現、因此消失的。
2012年5月,實力雄厚的浙江金港船業股份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機面前,也逃難厄運。位于溫嶺龍門的金港船業,曾經是臺州規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業,造船基地1000多畝。
早在2009年的時候,該公司訂單就已經排到2011年了。但是,金融危機襲來,外國船主紛紛棄船,導致造船企業資金回籠難。
很多人或許有疑問,外國船主棄船,造船企業怎么會虧本呢?船企老板是這樣解釋的,客戶下訂單,付定金,造船企業為了控制成本,在接單后,要先買好80%左右鋼板等材料。所以,當船主付定金后,船造到一半,船主決定不要船了,造船企業就兩難了———不造,這艘船就廢了,繼續造,還要往里貼錢。有人說,那造船企業至少賺到定金了。船企老板說,這是想當然。付款百分之五六十的船主棄船,造船企業都難保不虧錢。比如,一艘造價5000萬元的船只,客戶付了3000萬元后不繼續付錢,船由造船企業自行處理。造船企業看似白得了3000萬元,其實,它造好船前還要墊資2000萬元的。造好后,船不一定就能賣出去,在行情不好的情況下,好船爛賣是規律,賣個好價格更不可能。因此,碰到幾個大單子的棄船的主兒,造船企業就有風險了。
原金港船業董事長陳佩華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在生產、技術、安全等方面都加大管理力度,積極預防船主棄船,降低造船風險。但是,防不勝防,金港船業最終因資不抵債,申請破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