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州造船業,潮起又潮落
2016-12-12 16:22:32
來源:臺州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溫嶺松門礁山漁港沿岸分布著眾多規模不等的造船廠。
比起鼎盛時,如今浙江天時造船有限公司員工數量已大大縮減。
沒有新船可造,而且造新船風險大,修理漁船成了一項收入相對穩定的業務。
一家破產的船企大門緊閉。
浙江天時造船有限公司內,還有幾艘船在建造中。
在大形勢下,臺州船企選擇的余地不多,要么堅守,要么關停。
臺州造船業形成規模,真正作為地方支柱產業的歷史,一般從2003年算起。
13年來,臺州造船業如流星劃過長空,非常耀眼。臺州成為“中國中小型船舶生產基地”。
但是,輝煌過后,也非常暗淡。
這部短史,起承轉合俱全,曾經風生水起,曾經波瀾壯闊,經歷跌宕起伏,經歷大起大落。
臺州造船業,是一段行進中的臺州故事。
今年4月,寧波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的造船企業,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向法院提出破產重組申請。
這一消息,又讓省內其它造船企業深深一顫。近年來,知名造船企業申請破產的消息時時傳來:2012年5月,臺州最大規模的出口船舶企業浙江金港船業有限公司向法院提交破產申請;2015年2月,溫州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莊吉船業有限公司向法院提出破產重整申請;2015年5月,舟山知名民營造船企業正和造船有限公司向法院提出破產重整申請。
臺州造船業曾在全省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2003年到2016年的13年間,臺州造船業如流星劃過長空,非常耀眼。臺州成為“中國中小型船舶生產基地”。但是,輝煌過后,也非常暗淡。
發展到2008年,臺州造船業工業總產值突破150億元,2010年達到186億元。以此為分界線,之后臺州造船業氣勢大不如前。近5年來,臺州造船業衰弱的趨勢更加明顯,2011年,全市規模上(2000萬元上)造船企業工業總產值135.03億元,2012年為95.45億元,2013年為57.24億元,2014年為59.41億元,2015年49.25億元,2016年1-10月為33.25億元。全市規模上(2000萬元上)造船企業從2011年的69家降到今年的33家。
臺州造船業形成規模,真正作為地方支柱產業的歷史,一般從2003年算起。這部短史,細論起來,起承轉合俱全,曾經風生水起,曾經波瀾壯闊,經歷跌宕起伏,經歷大起大落。
臺州造船業,是一段行進中的臺州故事。
崛起
回看上世紀八十年代。
那時候,臺州造船業以小打小鬧為主,造的船很多是木制船,載重噸位普遍在幾百噸,上千噸位的船舶很少見。1984年,國營海東造船廠為臺州海運公司制造了一艘2200噸的貨船,成為當時浙江最大的船舶。
當時,民營造船廠基本沒有。
1992年,鄧小平南巡,勁吹市場經濟之風。在這股風的吹拂下,臺州民營資本迅速嗅到商機,開始進入造船業。許多漁民、漁業企業也投入到造船業中。但是,造船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民營船舶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小,資金捉襟見肘,通常承接政府部門改造船業務,船只載重都在三四百噸。
此后5年,是臺州造船業的第一個春天。直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臺州造船業發展勢頭受阻。
又經過5年,到了2003年,臺州造船業抓住了前所未有的一次機遇。
這一年,世界造船業中心從歐洲轉移到東亞。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雄厚、勞動力成本低的中國沿海地區,吸引了越來越多歐洲船主的目光。
2003年10月,浙江省船舶工業座談會在舟山召開。會后,臺州市舉辦以“造船”為主題的行業座談會。市政府和民營造船企業達成共識:小企業盡量擴大規模,大企業努力上新項目,還制定了船舶工業十年規劃以及相關政策。“發展造船業”被列入臺州市政府新興工業發展重頭項目。
在政府引導和政策激勵下,臺州民間資本滾雪球般集中到造船業,掀起一股聲勢浩大的造船熱潮。
這股熱潮最先在臨海和溫嶺升溫。2003年,臨海有6家船廠,產值10億元,兩年后,臨海船廠發展到11家,產值20億元。數年間,三門、路橋、椒江、玉環等地造船廠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2005年,全市完成造船471艘,計90余萬載重噸,完成工業總產值78億元(其中船舶出口總額近10億元),從業人員達1.5萬人。到2007年底,全市年產值上億元的造船企業有28家,其中宏信、海豐、天時、振興等4家船廠年產值超過5億元。
臺州造船業狂飆突進,勢不可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績。2004年2月9日,第一艘出口歐洲市場的油輪下水,船舶設備配套國產化程度達91%;2005年7月8日,臺州民營造船企業建造的第一艘兩萬噸巨輪“長峰8”號順利下水;2007年1月3日,臺州五洲船業有限公司建造的第一艘液化氣船,順利交接給船東挪威斯考根海運集團。
2003年至2008年,臺州造船業產值平均每年以近乎翻一番的速度飛速增長,造船能力隨著業務的發展而不斷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