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州造船業,潮起又潮落
2016-12-12 16:22:32
來源:臺州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回落
我們從金港船業的破產可以瞥到,臺州實力船企不是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擊之下,而是在堅持了4年之后才倒下的。
這四年,可以說是金融危機后臺州造船業的緩沖期,各家船企慘淡經營,行業呈緩坡下行的總趨勢。
從數據上看,2008年至2012年,臺州造船產業總量還是相當不錯的。2010年,全市從事船舶修造企業100家,船舶工業完成235萬載重噸,工業總產值186億元,直接出口交貨值36億元;2011年,全市從事船舶修造企業69家(2000萬元上),工業總產值135億元;2012年,全市從事船舶修造企業65家(2000萬元上),工業總產值95.45億元。
就在金港船業申請破產不久,2012年6月6日,由三門凱航船舶建造的當時臺州最大的散裝貨輪下水。該船成交金額為2億元。
但是,晚至2012年,全球造船業產能過剩已經非常明顯,加上經濟不景氣,造船業不再是熱門產業。2012年2月,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為651點,創25年以來最低點。作為全球經濟景氣度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該指數反映的是鐵礦石、煤炭、谷物等原料的海運價格,這意味著全球海運市場疲軟。
反映在我市造船業上,就是80%船企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2012年之后,臺州造船業工業總產值一度跌到全省的10%以下。
王華良是在臺州造船業鼎盛時期加入進來的。2008年,在朋友邀約下,他關閉了在武漢經營了21年的服裝生意,回到臺州造船。當年7月,他和朋友湊了1.3億元,開辦萬隆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他抓住了“鼎盛”的尾巴,在新公司開業后的兩年,嘗到了一夜暴富的滋味。2009年,他成功地將一艘散裝船以3億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寧波商人。
2012年10月,看到臺州造船業大勢已去,他和朋友毅然關閉萬隆公司。2013年,他又轉向游艇制造和海洋旅游方向發展。
有時候,適時放棄才是明智的選擇。
在2008年后,臺州造船業有幾次正增長,讓許多人誤以為觸底反彈。一次是2010年上半年,一次是2014年。2010年上半年同比增長超過50%,是因為毫無準備的臺州造船業直接受到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猝不及防,導致2009年上半年產值銳減;緩過神來之后,臺州造船企業調整策略,產值在2010年回升。2014年的正增長,是因為2012年許多企業挺不住倒閉,導致2013年產值銳減;穩住后,2014年產值才又有所回升。實際上,造船業低迷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
在這階段,民間投資者若抱著僥幸心理,沒有及時抽回資本,那么,他們的投資就像進了股市買了績差股一樣,被套牢了。
據估計,在2008年之前,我市至少就有200億元民間資本流入造船業,結果幾家歡喜幾家愁。有船企老板這樣總結投資結果:一個賺,兩個平,七個虧。浙江天時造船有限公司股東王敏華認為,當年民間資本投資造船跟買股票的心態差不多,賺了一筆,又加大投入希望賺得更多,有些人還向銀行貸款投資造船,結果,沒看清大形勢的投資者,都被套牢了。
溫嶺船企的外國訂單較多,在金融危機沖擊下,降幅最大。2008年最高峰時,溫嶺船企報備的造船載重噸為133.44萬噸,工業總產值上百億元,到2012年載重噸降至12.29萬噸,2013年為10.59萬噸,2014年為16.15萬噸,2015年為7.27萬噸,2016年前11個月為11.26萬噸。
至此,臺州造船業已不復當年的風采。
“可能還沒觸底。我們在盡量穩住。”王敏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