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家港航船上市公司市值超萬億
2015-01-07 07:48:46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多項政策利好疊加 74家港航船上市公司市值超萬億,基本面尚并完全好轉的航運上市公司,因為政策利好在2014年打了一場翻身仗!
1月6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了2014年《中國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榜單顯示,截至2014年12月26日,在上海、深圳、香港和臺灣四地上市的74家港航船上市企業總市值為1.34萬億元。這是這一《排行榜》設立4年來,上榜企業總市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根據榜單,去年中基本面尚并完全好轉的航運上市公司,因為政策利好在2014年打了一場翻身仗。
1月6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了2014年《中國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榜單顯示,截至2014年12月26日,在上海、深圳、香港和臺灣四地上市的74家港航船上市企業總市值為1.34萬億元。這是這一《排行榜》設立4年來,上榜企業總市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根據榜單,去年中國港航船企中市值最大的上市企業為中國重工(股票),其總市值達到1689.27億元,超越2013年市值排名第1的上港集團(股票)榮升榜首。中國重工和上港集團也是榜單中僅有兩家市值超過千億元的海運上市公司。
上海航交所研究人士分析認為,海運相關上市公司的股票去年之所以受到追捧,更多是因為政府先后推動了軍工資產證券化、海運業頂層設計、“一帶一路”戰略、自貿區建設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此外還有大量物流、港口、造船等產業相關政策出臺實施。然而由于運力供需的矛盾并沒有解決,過去一年航運市場的基本面并沒有改善,很多上市企業的業績并沒有根本好轉。
政策疊加利好
上海航交所統計的報告涵蓋了在兩岸四地證券交易所上市的74家航運、造船和港口企業。這些上市企業當中,市值最小的僅有1.87億,最大的達到1689.27億,總市值達到1.34萬億元。2013年年末74家上市企業的總市值為9044.71億元,相比之下增長了近50%。
根據6日發布的榜單,中海集團、中遠集團、招商局、南北船和中集集團(股票)等大型國企旗下的上市公司市值均排進了前十位,其中中國重工、中海油服(股票)、中國遠洋(股票)和中國船舶(股票)的市值都超過了500億元,相比去年都有所上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重工繼2011年后又一次市值領先所有中國海運相關上市公司。
上海航交所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過去一年中國海運相關上市公司股票迎來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這樣的趨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尤為明顯,這主要是因為政府推出了多項與海運業相關的政策或規劃。
從去年年中開始,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設長江黃金水道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等戰略,被業內視為針對港口、航運企業的重要利好。去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將海運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給出頂層設計。中遠、中海和招商局等幾大航運央企都成了重要的獲益者。
而在這些利好消息前后,廣東、天津和福建的自貿區申報也不斷傳出進展,上海自貿區也提出了擴容舉措,都促進了相關區域港航企業的股價上漲。排名最高的寧波港過去一年內市值從310多億翻倍到606億,天津港、鹽田港和廈門港務股價也有1-2倍的上漲。
此外交通部對老舊船舶補貼政策的影響也在去年顯現出來。包括中海、中遠、招商局、中外運的上市公司都收到了數百萬到數億不等的拆船補貼,增厚了業績,這也讓他們旗下的諸多上市公司重新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除此之外,軍工資產注入題材在2014年成為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門,這也讓中船重工和中船工業兩大央企的上市平臺受到關注。不僅中國重工市值翻倍,中船工業旗下的廣船國際(位置 評論 新聞 股票)因注入軍工資產其股價更是上漲了147.57%。
民營企業仍堪憂
這份榜單也涵蓋了香港和臺灣的海運相關上市公司,扣除央企在港上市公司后其數量在15家左右。其中排位最高的是在香港上市的集裝箱運輸企業東方海外國際(股票),市值超過220億元,排在第12位。另11家臺灣海運上市企業中,規模最大的集裝箱班輪巨頭長榮海運,市值達到149.95億元。盡管沒有政策利好,這兩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相比前一年也都有30多億元的增長。
不過對于大陸的民營企業來說,由于相對國企政策利好較少,過去一年面臨的壓力還在不斷增加。最大的民營船企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 股票)市值已經從2013年的66.13億跌到了2014年底的52.38億,其2013年前三季度也出現巨額虧損。在這樣的情況下,熔盛重工已經在數月前宣布轉型能源開發。
江蘇的另一大民營船企舜天船舶(股票)的市值相比2013年有所增長。但舜天船舶1月4日發布公告表示,其目前面臨9起經濟糾紛和仲裁,涉及金額高達10億元。這一消息發布后,舜天船舶已經連續兩日跌停,如果不能妥善地處理,這些糾紛將拖累其經營業績。
除民營企業外,也還有一些享受到政策利好的國企實際經營業績也并不樂觀。以中國遠洋為例 ,扣除一次性的拆船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后,其去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實際為虧損19.89億元。同樣市值排入前十大的中海集運(股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也是負數,為虧損2.89億。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由于“國貨國運”等政策利好在今明兩年才會逐漸開始釋放,因此對部分航運央企業績改善的考察還需要更多時間。